第七章,连破两城(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之三国的幽灵》最新章节。
公孙恭在接手辽东军后,凭借着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领导,迅速稳定住了局面,使得一切事务再次回归正轨。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辽东军势如破竹,接连取得胜利,成功招降了来自晋阳的大将郭淮。郭淮年纪轻轻,却精通骑兵战术,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他的加入犹如给辽东军注入了一股新鲜而强劲的血液。不仅如此,阎柔、甄宓等人才也纷纷投身辽东军,进一步壮大了公孙恭的势力。
此时,公孙恭将战略目光锁定在了南皮。南皮作为袁谭势力的重要据点,由威名赫赫的颜良坐镇,其防御之坚固、守备之森严,让任何觊觎者都不敢小觑。但公孙恭毫不退缩,他深知,若想在这乱世中崛起,南皮这一关必须跨越。
公孙恭亲自挂帅出征,携带了堆积如山的钱粮物资,为此次战役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同时,他令李典和郭淮分别领兵护卫大军两侧,确保行军安全。大军行至南皮城北面的路口,公孙恭当机立断,下令在此迅速建造三座箭楼。工匠们日夜赶工,士兵们全力协助,不久后,三座箭楼拔地而起,与路口的地形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坚固无比的防御阵地。公孙恭站在阵前,望着这座精心构筑的防线,心中充满自信,即便颜良勇冠三军,面对如此铜墙铁壁,也定要铩羽而归。
然而,南皮守军却异常谨慎,无论公孙恭如何挑衅,他们都坚守不出。公孙恭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决定改变战术,采用“移山大法”,即学习当初蚕食南皮外面箭楼的方法,以修箭楼为依托,逐步向南皮推进。
刚开始交锋时,颜良的勇猛超出了公孙恭的预期。他率领南皮军如猛虎下山般扑向辽东军,其势锐不可当。辽东军在颜良的猛烈攻击下,阵脚大乱,伤亡惨重。公孙恭见势不妙,当机立断,指挥军队迅速躲入刚修好的箭楼三角阵。箭楼如同一座座坚固的堡垒,为辽东军提供了有效的庇护。颜良的军队虽勇猛,但面对这严密的防御,一时间也无计可施,只能望城兴叹。
正当双方陷入僵持之际,命运的天平突然向公孙恭倾斜。颜良竟然在阵前突发重病,不久后便一命呜呼。这个消息传来,公孙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暗喜这是天赐良机。城内守军此时由辛昆统领,与颜良相比,辛昆无论是威望还是军事才能,都相差甚远。
公孙恭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南皮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他指挥军队反复进攻,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在南皮城下激烈展开。辽东军士气高昂,前赴后继,而南皮军则在辛昆的带领下苦苦支撑。经过六七次的激烈交锋,辽东军逐渐占据上风,不仅如此,公孙恭还下令在南皮境内又修建了两座箭楼,进一步压缩了南皮军的活动空间。
随着箭楼的不断推进,南皮城已近在咫尺。公孙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碉堡推进战术,如同一张大网,将南皮城越收越紧。终于,大军兵临南皮城下,一场决定胜负的决战即将打响。
城内的文官们面对辽东军如狼似虎的攻势,吓得面如土色。公孙恭一声令下,巨大的木兽车缓缓驶向城门。木兽车浑身包裹着厚实的铁皮,车上的撞木如同一头愤怒的巨兽,一次次猛烈地撞击着城门。在木兽车的持续攻击下,城门渐渐摇摇欲坠。
南皮城破后,公孙恭并没有急于赶尽杀绝,而是希望通过招降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经过多次诚恳的劝降,辛昆终于被公孙恭的诚意所打动,选择归降,得以和先一步投降的女儿辛宪英团聚。这场胜利,不仅让公孙恭收获了南皮这座重要城池,更得到了辛昆这样的人才。
然而,就在辽东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一个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大将李典突然病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公孙恭心痛不已。公孙恭悲愤交加,仰天长叹:“为何别人都安然无恙,偏偏折损我一员大将,实在是天不遂人愿!”李典的离世,对本就武将稀缺的辽东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公孙恭强忍着悲痛,开始重新审视当前的天下局势。原本占据黄河以南两座城的袁谭军,经此一役,已全面退缩至黄河以北,如今困守在平原、邺城和晋阳三座孤城之中。再看其他势力,东南方向,刘备占据北海、濮阳和下邳三座城,其麾下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猛将,实力不容小觑;小沛及小沛以南则归顺了孙策军,孙策军同样兵强马壮,在江东地区根基深厚;而中原地区,陈留以南、长江以北、长安以东皆为曹操地盘。曹操虽然地盘面积相对较小,但人才济济,麾下五子良将及众多宗族大将,可谓战将如云。
公孙恭深知,即便自己统一河北,与曹操、刘备相比,武将数量依旧捉襟见肘。未来一旦开战,恐怕只能凭借河北大地雄厚的兵马钱粮与之抗衡,而非依靠精锐之师。想到这里,公孙恭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沉重,他明白,到时候的战争,极有可能要以无数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疯狂建造箭楼,构建起密集的防御阵地,让敌人在这重重箭楼的阻碍下,寸步难行,被射得胆战心惊。
公孙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沿着平原、邺城、晋阳的方向,逐步消灭袁谭势力。之所以不选择从蓟城进军,实在是因为麾下武将稀缺,即便集中力量攻打一个方向,都倍感吃力,更别说分兵多路了。公孙恭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平原。为了此次进攻,他甚至将南皮的官员抽调一空,连文官都未留下,实在是因为人才匮乏,捉襟见肘。
进攻平原的战斗打响后,公孙恭一马当先,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辎重部队紧随其后,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袁谭在平原的守军,面对公孙恭的猛烈攻势,毫无还手之力。在公孙恭的指挥下,辽东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突破了袁谭军的防线,没费太多周折,便成功占领平原。
然而,就在公孙恭在平原欢庆胜利之时,一个紧急消息传来:晋阳的袁谭军趁公孙恭主力南下之际,倾巢而出,大举进攻蓟城。蓟城守将仅有卑衍,武力值仅 63,面对袁谭军的汹汹来势,卑衍顿时感到压力如山。就在蓟城危在旦夕之时,命运再次眷顾了公孙恭。因公孙康之死而下野的焦触,听闻蓟城告急,毅然重新回归辽东军的势力。焦触的回归,如同给蓟城守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再加上及时调过去的郭淮,二人迅速组织起蓟城的防御力量,与袁谭军展开殊死搏斗。
郭淮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制定了详细的防御策略。他指挥士兵们加固城墙,布置弓弩手于城头,准备给袁谭军迎头痛击。焦触则亲自率领一队精锐骑兵,埋伏在城外,等待时机对袁谭军进行突袭。当袁谭军气势汹汹地杀到蓟城之下时,城头上顿时万箭齐发,袁谭军顿时人仰马翻,伤亡惨重。与此同时,焦触率领骑兵从侧翼杀出,如一把利刃般插入袁谭军的阵中。袁谭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阵脚迅速崩溃。在郭淮和焦触的紧密配合下,袁谭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回晋阳。
击退袁谭军对蓟城的进攻后,公孙恭深知,袁谭虽连失平原和南皮两城,但困兽犹斗,必定会在邺城和晋阳集中兵力,负隅顽抗。而自己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武将稀缺的问题依旧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制约着军队的进一步发展。曹操和刘备两大势力虎视眈眈,若不能尽快扩充实力,提升军队质量,未来必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公孙恭回到平原城,立刻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战略。议事厅内,气氛凝重,众人的脸上都带着忧虑之色。郭淮率先打破沉默,说道:“主公,袁谭经此两败,元气大伤,但邺城和晋阳城池坚固,且他定会加强防御。我们不可贸然进攻,需从长计议。当务之急,一是要补充兵力,以恢复军队的元气;二是要大力招揽人才,尤其是武将,以增强我军实力。”
阎柔也点头赞同:“郭将军所言极是。如今我军虽连破两城,但损耗也不小,且人才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广纳贤才。”
公孙恭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所言甚是。传令下去,在平原及周边郡县张贴告示,招募青壮,扩充军队。同时,加大招揽人才的力度,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来投。对于来投之士,我们要以礼相待,量才而用。”
就在公孙恭积极筹备下一步行动时,斥候传来消息,袁谭在邺城和晋阳之间频繁调动兵力,似乎在谋划着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公孙恭意识到,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即将来临。他该如何应对袁谭的反击?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又能否继续扩大战果,彻底消灭袁谭势力?面对曹操和刘备两大强敌,辽东军又该如何在这乱世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一系列难题,如重重迷雾,笼罩着公孙恭和他的辽东军,等待着他们去一一破解。
公孙恭深知,接下来的路必将充满艰辛,但他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决心带领辽东军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望着远方,目光坚定,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辽东,那是一个强大、繁荣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他必须一步步克服眼前的困难,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此时的公孙恭,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虽前方道路崎岖,但心中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