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风云突变与新主即位(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之三国的幽灵》最新章节。

在成功占领北平之后,公孙康及其麾下将士满心期待着敌人大军来袭,然后凭借自身实力给予其迎头痛击的酣畅场景。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预想中的大战却并未发生。公孙康心中疑惑,遂派人四处打探消息。

一番调查后发现,袁谭阵营的人才竟匮乏到了极点。蓟城之中,可用之人不过寥寥三四人,南皮情况亦是如此。虽说南皮有大将颜良坐镇,但整体人才储备的短缺已成为袁谭势力的致命伤。而且,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阵地争夺战后,袁谭也学聪明了起来。他深知北平的战略重要性,于是在关键路口以及南皮北面一口气修建了五座箭楼,仅北平西门外就矗立着三座。此时,袁谭势力在各地的兵力分布也不容小觑,北平拥兵九万九千余人,蓟城拥兵六万余人,南皮拥兵六七万人。如此强大的敌人,又凭借着坚固的箭楼严防死守,公孙康想要杀出幽州,着实困难重重。

面对这一困境,公孙康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目光落在那些阻挡己方前进的箭楼上,心中有了主意。若不拆除这些箭楼,日后进攻必将困难重重。可若想一次性拆除所有箭楼,袁军必定会出兵增援。而这增援,恰恰是公孙康想要的——不引出袁军增援,又怎能一点一点蚕食他们的力量呢?

计议已定,公孙康迅速点齐兵马,准备出征。此次行动,他亲率一辆木兽车,一马当先。木兽车体型巨大,外层包裹着厚厚的木板,可有效抵挡箭矢,车内装有巨大的撞木,专门用于摧毁敌方防御工事。李典、焦触、傅士仁各领一支精锐骑兵,紧紧跟在公孙康身后。大军的目标明确,直指袁军的箭楼。公孙康心中谋划着:若袁军按兵不动,便一举将箭楼全部拆除;若袁军出兵来袭,自己率领的木兽拆迁部队便果断回城,由三位骑兵将领负责断后,并引诱敌军进入己方的箭楼阵地,再借助有利地形痛击敌人。

一切准备就绪,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袁军箭楼进发。当公孙康的部队靠近箭楼时,袁军果然有所反应。第一次,袁军见公孙康等人前来拆楼,立即出兵增援。公孙康见敌军出动,按照计划,指挥木兽部队迅速回城。李典、焦触、傅士仁三人则率领骑兵,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引诱袁军追击。袁军不知是计,一路紧追不舍,待进入公孙康事先布置好的箭楼阵地后,顿时陷入了困境。公孙康一方的箭楼中箭矢齐发,袁军顿时大乱,死伤惨重,狼狈而逃。

过了几日,公孙康故技重施,再次率领部队前往拆除箭楼。袁军见状,依旧出兵增援,结果又一次中了公孙康的计谋,在追击过程中遭到痛击。一来二去,北平关口西面的三座箭楼全被公孙康的部队成功推平。

随着箭楼的拆除,公孙康的势力对蓟城的威胁愈发增大。此时,蓟城的袁军官员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如今只剩下阎柔一人苦苦支撑。公孙康见状,果断下令:“没说的,打他狗日的!”大军随即向蓟城进发。

面对公孙康的进攻,南皮的袁谭军此次竟未出动一兵一卒,只是从晋阳派来一个名叫田畴的人,运送了一批物资往蓟城而去。然而,阎柔势单力薄,“双拳难敌四手”,在公孙康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便被打得节节败退,如丧家之犬。最终,蓟城顺利被公孙康的军队解放。

公孙康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军的核心力量全调到蓟城,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招揽更多人才。然而,让他郁闷不已的是,袁谭的势力已被消耗得几乎见底,实在拿不出一丁点富裕力量,公孙康一方陷入了“麻杆打狼两头都怕”的尴尬境地。

就在公孙康为局势发愁之时,更大的变故发生了。公孙康突然病倒,病情来势汹汹,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他竟一命呜呼。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辽东军都陷入了混乱。公孙家如今还在世且担任官职的,就只剩下镇守襄平城的公孙恭一人了。此时公孙恭年仅 38岁,能力在众人眼中也颇为平庸,寿命似乎也不太乐观。但毕竟他姓公孙,在这关键时刻,公孙康的部下们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到底选谁继承大位呢?总不能让大权落入外姓人手中吧!

无奈之下,在公孙康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将大位传给了公孙恭,并派人火速前往襄平,让他即刻抵达蓟城主持大局。消息传来,辽东军上上下下都感到十分郁闷,主公接连去世,这算怎么回事?幸亏老主公公孙度在世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凭这位武艺平平的公孙恭,恐怕整个辽东军都只能坐以待毙。

而此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公孙度离世后,其灵魂竟附身到了公孙康身上。然而,这还没多久,公孙康便突然离世,公孙度也郁闷不已:这也太快了吧!他不禁担忧起来,不知道公孙恭能不能撑到孙子公孙渊长大成人,若撑不到,那可就糟糕了。

经此一事,整个辽东军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人心浮动,军心不稳。将士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不知道在公孙恭的带领下,辽东军将走向何方。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之时,公孙恭终于赶到了蓟城。他径直来到公孙康的灵堂,望着兄长的灵柩,公孙恭悲从中来,忍不住大哭一场。就在这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公孙度的灵魂竟乘机附身在了公孙恭身上。公孙恭顿时双眼一翻,昏倒在地。这一幕吓得众人惊慌失措,赶忙围上前去查看。过了好一会儿,公孙恭悠悠转醒,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庆幸他总算没事了。

实际上,公孙度附身公孙恭后,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他需要与公孙恭的灵魂进行融合,才能完全掌控这具身体。经过一晚上的艰难融合,公孙度终于成功掌握了公孙恭的身体,又可以掌控大军了。不过,公孙度对儿子公孙恭的体质也是无奈至极。他深知在历史上,公孙恭生病后竟直接变成了太监,最后还被侄子公孙渊夺取了大位。不行,公孙度暗自下定决心,得带着这货好好操练一番身体,今后上战场,公孙恭必须每战必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的能力和威望,稳固公孙家的地位。

然而,公孙恭虽已即位,但摆在他(实则是公孙度)面前的局势依旧严峻。袁谭虽已实力大减,但仍盘踞在南皮等地,时刻准备反扑。周边的其他势力也在虎视眈眈,注视着辽东军的一举一动。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辽东军能否在公孙恭(公孙度)的带领下,稳住阵脚,继续发展壮大,突破困境,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公孙度深知,未来的道路必将充满艰辛与挑战,而他,已做好了迎接一切的准备。但接下来,辽东军又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机遇?公孙度又该如何施展手段,带领辽东军走向辉煌?这重重迷雾,正等待着被一一揭开……

公孙度附身公孙恭后,迅速着手稳定军心。他深知,此时军心若不能稳固,辽东军便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第二日清晨,公孙恭(公孙度)身着戎装,登上点将台。台下,辽东军将士们整齐列队,眼神中既有对新主的好奇,又夹杂着些许担忧与迷茫。公孙恭(公孙度)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众人,高声说道:“诸位将士!我公孙家自祖父起,便在这乱世中拼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方才有了今日的根基。如今,虽主公公孙康不幸离世,但我公孙恭在此向大家保证,定不会让公孙家的基业毁于一旦!我们辽东军,向来英勇无畏,过去能战胜敌人,今后亦能!”

将士们听着公孙恭(公孙度)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士气开始有所回升。公孙恭(公孙度)见状,趁热打铁,宣布了一系列犒赏将士的措施,承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改善大家的待遇。这一番举动,让将士们真切感受到新主的关怀,军心逐渐稳定下来。

稳定军心后,公孙恭(公孙度)开始思索下一步的战略。袁谭虽在北平、蓟城连番受挫,但南皮作为其重要据点,有颜良镇守,且屯集着大量兵马粮草,依旧是个棘手的对手。此外,周边势力也在观望,若自己贸然进攻袁谭,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经过深思熟虑,公孙恭(公孙度)决定先巩固已占领的北平与蓟城。他下令在两地加强防御工事的修建,招募当地青壮扩充军队,并鼓励百姓恢复生产,以保障军需供应。同时,派出大量密探,深入袁谭领地以及周边势力范围,收集情报。

数日后,密探传来消息,袁谭因接连失地,正心急如焚,打算联合周边一些小势力,共同对抗公孙康(实则已为公孙恭)。公孙恭(公孙度)得知此消息后,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他决定先发制人,在袁谭与小势力联合之前,逐个击破那些可能与袁谭结盟的小势力。

公孙恭(公孙度)挑选了一支精悍的骑兵部队,由李典率领,秘密出发。第一站,便是距离蓟城最近的一个小势力盘踞的城池。李典率骑兵趁夜疾行,如鬼魅般逼近城池。守城士兵毫无防备,当他们发现时,李典的骑兵已如狂风般杀至城下。一番激战过后,城池被顺利拿下。此役,不仅缴获了大量粮草辎重,还收编了不少当地士兵。

消息传回蓟城,公孙恭(公孙度)大喜。他一面命人妥善安置降兵,一面让李典继续率军出击,攻打其他小势力。在李典的勇猛攻击下,几个原本有意与袁谭结盟的小势力接连被击败。

袁谭得知这些消息后,又惊又怒。他明白,公孙恭(公孙度)这是在斩断他的羽翼,若再不采取行动,自己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袁谭决定冒险出兵,主动进攻蓟城,企图夺回失地,重振士气。

公孙恭(公孙度)通过密探得知袁谭的计划后,并不慌张。他在蓟城精心布置防御,在城外设下重重陷阱,又在城内安排好伏兵。同时,派人通知李典回师,准备与袁谭大军来一场决战。

袁谭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蓟城。当他们接近蓟城时,只见城门紧闭,城墙上静悄悄的,毫无动静。袁谭心中起疑,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下令大军攻城。就在袁谭军开始攻城时,突然四周喊杀声四起,公孙恭(公孙度)事先设下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杀出。袁谭军顿时大乱,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然而,颜良不愧是大将,他迅速稳住阵脚,指挥袁谭军进行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就在此时,李典率领骑兵及时赶到,从袁谭军后方发起攻击。袁谭军腹背受敌,渐渐抵挡不住。

这场战斗最终结果如何?袁谭能否逃脱?公孙恭(公孙度)又能否借此机会彻底击败袁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周边势力在看到公孙恭(公孙度)与袁谭的这场激战后,又会作何反应?这一切都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让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