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再征北平(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之三国的幽灵》最新章节。

文丑的离世,虽如一颗流星划过河北的天际,但其生前赫赫战功,却如丰碑般难以磨灭。当最新军情呈现在众人眼前,整个河北地区的局势,宛如一幅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画卷,徐徐展开。

袁谭坐拥广袤之地,钱粮充裕,兵马众多,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其麾下竟武将凋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公孙康,尽管势力范围较小,兵力也相对薄弱,却幸运地拥有四位武将。放在往昔,这样的阵容或许根本难以入人法眼,唯有关羽、张飞、赵子龙那般的猛将,才堪称人中龙凤,能引得各方势力侧目。可如今时移世易,这四位将领已然成为公孙康最为宝贵的财富,恰似沙漠中的清泉,珍贵而稀缺。

这般情形,实在令人感慨万千,恰似那句“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所描绘的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往昔那些著名的战局,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如狂飙般席卷大金国,努尔哈赤的八旗精锐似利刃般撕开明末军队的防线,皆是一方以绝对优势碾压另一方,以一当十,差距悬殊。而如今河北大地的这般局势,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难怪当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袁绍会铩羽而归,军队实力不够强劲,终究是难以在那风云变幻的乱世中站稳脚跟。

公孙康深知,即便未来他有幸统一河北,面对南方强大的势力,也绝不敢贸然南下。想要有所作为,怕是得如填海般投入大批的人力和钱粮,指望以少胜多、公平对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打得丢盔弃甲。但即便前路荆棘满布,公孙康心中却燃起一股决然的斗志:“没说的,干他丫的,出兵北平!”

这一次的出征,公孙康可谓是精心筹备,阵容比上次强大了许多。若文丑尚在人世,那阵势必将更为震撼,令敌人闻风丧胆。而此刻的北平,在袁谭的掌控下,城内大多是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附近的蓟城和南皮同样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整个河北的地盘,仿佛在向公孙康招手。

公孙康的大军如铁流滚滚向前,当然,这是相较于袁谭那略显松散的北平军而言。若是与曹操的精锐之师相比,恐怕只能算是面条滚滚,难成气候。大军一路前行,很快便再次抵达辽西地区。

北平城虽无猛将坐镇,但城内守军却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怀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着顽强而积极的抵抗。公孙康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着北平城涌去。在箭楼附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公孙康的军队士气高昂,攻势猛烈,而袁谭的北平军也毫不示弱,凭借着城墙和箭楼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公孙康的士兵们呐喊着,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袁谭军。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袁谭军虽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公孙康大军的凌厉攻势,渐渐处于下风。公孙康的军队成功击溃了袁谭军的防线,俘虏了数人。紧接着,他们乘胜追击,向着箭楼发起猛攻。在一番激烈的战斗后,公孙康的大军成功攻破了两座箭楼,为后续的攻城行动打开了缺口。

随着箭楼的失守,袁谭军的防线出现了松动。公孙康抓住时机,指挥大军如潮水般涌进北平城。然而,北平城内的驻军数量众多,且城中钱粮充足,这使得袁谭的北平军在城破之前,始终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依托城内的街道和建筑,与公孙康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公孙康深知,若想尽快拿下北平,必须速战速决。于是,他下令动用冲车。巨大的冲车在士兵们的推动下,如同一头头钢铁巨兽,向着北平城的城门和城墙撞去。“轰隆!轰隆!”冲车的撞击声震耳欲聋,每一次撞击都让城墙为之颤抖。在冲车的猛烈攻击下,北平城的城门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公孙康的大军如洪水般涌入城中,袁谭的北平军顿时大乱。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袁谭大军大败亏输,四处逃窜。公孙康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武将稀缺的时代,他拼命招降俘虏。或许是被公孙康的诚意所打动,又或许是看到袁谭大势已去,逢纪毅然加入了辽东军,成为了军师,顶替了许攸的位置。

此时的襄平,由于武将稀缺,留下驻守的皆是文官。没办法,在这个人才就是实力的时代,缺人成了最大的难题。而北平城,作为一座富饶且广阔的城市,地形远比襄平险要。其西面的路口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经过,公孙康当机立断,下令在这条小路上修建三座箭楼。他心中盘算着,如此一来,不管袁谭大军日后再来多少人,都叫他们有来无回。

就在公孙康忙于巩固北平的防御时,洛阳天子的任命也抵达了北平。天子任命公孙康为刺史,这无疑是对公孙康势力的一种认可,公孙康终于得以升官。可惜,公孙度已然不在人世,若公孙度能再多活几年,此次进攻北平或许会更加顺利。毕竟在这个乱世,每多一个武将,就如同增添了一份天大的助力。不过,好在公孙度留下的家底颇为雄厚,若不是公孙度此前俘虏招降了诸多人才,仅凭公孙康、公孙恭两兄弟,恐怕早就难以在这乱世中立足,或许还不如直接抹脖子来得痛快。这情形,恰似当年后金可汗努尔哈赤,虽在位仅有十年,却能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建立起完善的八旗制度,形成对大明的绝对优势。即便他离世后,儿子孙子依旧能凭借八旗子弟的努力奋斗,一路入关,逐鹿中原,一步步建立起赫赫霸业。

公孙康深知,自己如今虽取得了北平这一重要据点,但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充满挑战。袁谭必定不会善罢甘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南方的曹操等势力,也如虎视眈眈的饿狼,觊觎着河北这片土地。自己必须尽快稳定北平的局势,扩充实力,方能在这乱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公孙康一面命人安抚北平的百姓,恢复城中的秩序,鼓励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一面着手整编军队,将新降的士兵与原有的军队进行融合,加强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积极招揽人才,不仅在北平城内张贴告示,广纳贤才,还派人前往周边地区,寻找那些隐匿于民间的有识之士。

然而,就在公孙康全力发展北平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袁谭在战败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暗中与乌桓部落取得了联系。乌桓部落一直对中原地区的富庶垂涎三尺,如今见袁谭前来求援,且承诺给予丰厚的回报,便欣然答应出兵相助。乌桓部落集结了大批精锐骑兵,与袁谭残部会合,正向着北平方向进发,意图夺回北平城,给公孙康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孙康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惊。乌桓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其机动性和战斗力极强,若与袁谭的军队联合起来,必将对北平构成巨大的威胁。此时的公孙康,虽然在北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强敌,他能否凭借现有的兵力和防御设施,抵挡住乌桓与袁谭联军的进攻呢?他又该如何制定应对之策,化解这场危机?而在这局势愈发紧张的河北大地,各方势力又将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各自的选择?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重重迷雾,笼罩着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让人看不清未来的走向。

公孙康深知此次危机的严峻性,乌桓骑兵的威名如雷贯耳,其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一旦与袁谭残部联合,北平城必将面临一场恶战。他立刻召集麾下将领与逢纪商议对策。

营帐内气氛凝重,众人面色严肃。公孙康率先开口:“诸位,袁谭与乌桓勾结,大军压境,北平危在旦夕,大家可有良策?”一名将领起身抱拳说道:“主公,乌桓骑兵虽强,但我军可凭借北平城的坚固城墙与新建的箭楼坚守,待其久攻不下、疲惫之时,再出兵反击。”

逢纪微微摇头,捻着胡须道:“此计虽稳,但过于保守。乌桓与袁谭联军士气正盛,若长期围城,城内粮草消耗巨大,且我军士气也会受影响。依我之见,可先派小股精锐部队,在敌军必经之路设伏,挫其锐气,打乱他们的行军部署。”

公孙康思索片刻,点头道:“逢军师所言有理。但设伏只能暂时延缓敌军攻势,我们还需另想办法破敌。乌桓贪图财物,我们可派人携带重金,暗中联络乌桓内部的一些部落首领,许以厚利,分化他们与袁谭的联盟。”众将纷纷称是。

当下,公孙康便挑选了一支由五百名精锐骑兵组成的部队,由一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前往乌桓与袁谭联军的必经之路设伏。同时,又派出几名能言善辩的心腹,带着大量金银财宝,秘密潜入乌桓部落。

设伏的部队在山谷中静静等待。数日之后,乌桓与袁谭的联军浩浩荡荡而来。当先的是乌桓骑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长刀,胯下战马膘肥体壮,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待联军进入山谷,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公孙康的骑兵从两侧杀出,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乌桓骑兵虽猝不及防,但很快便稳住阵脚,与伏兵展开激战。他们凭借精湛的骑术和强悍的战斗力,渐渐压制住了公孙康的伏兵。然而,就在此时,后方的袁谭军阵脚大乱,原来是公孙康事先安排的另一支小队,绕到敌后,突袭了他们的粮草辎重。袁谭军一阵慌乱,乌桓骑兵见状,担心后路被断,无心恋战,只好且战且退。公孙康的伏兵趁机掩杀一阵,取得了一场小胜,成功挫了联军的锐气。

而潜入乌桓部落的使者也没闲着。他们凭借着巧舌如簧,成功说服了几个乌桓部落首领。这些首领本就对与袁谭的联盟心存疑虑,如今见有利可图,便暗中与公孙康达成协议,在战场上不再全力相助袁谭。

数日后,乌桓与袁谭的联军再次兵临北平城下。袁谭骑着战马,在阵前叫骂:“公孙康,你这鼠辈,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公孙康站在城楼上,神色镇定:“袁谭,你勾结外族,妄图引狼入室,今日我定叫你有来无回!”

双方随即展开激战。乌桓骑兵如潮水般冲向北平城,然而,让袁谭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勇猛无比的乌桓骑兵,今日在攻城时却显得有些畏手畏脚。原来那些被公孙康收买的部落首领,暗中授意手下士兵不要过于拼命。袁谭虽愤怒不已,但此时也无可奈何。

公孙康抓住时机,指挥城内守军全力反击。一时间,城墙上箭矢如雨下,巨石滚滚。袁谭与乌桓的联军久攻不下,士气逐渐低落。就在这时,远处突然尘土飞扬,一支骑兵疾驰而来。原来是公孙康事先安排在城外的一支奇兵,此刻从联军后方杀出。联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纷纷溃败而逃。

公孙康望着败退的敌军,心中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袁谭与乌桓必定不会就此罢休,未来还会有更严峻的挑战等待着他。而此次胜利,只是暂时缓解了北平的危机。在这风云变幻的河北大地,各方势力相互交织,公孙康又该如何在这乱世中继续周旋,扩大自己的势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呢?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