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莘野记》最新章节。

正是她骨子里杂草般的坚韧劲儿,使这一版的杉菜深入人心,无可替代。

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对错、好坏来划分一切,只接纳自己认同的事物,只维护自己熟悉的秩序。

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座狭窄的牢笼,将我们的视野和心胸都禁锢其中。

我曾痛斥过性骚扰的男老师,也曾对袖手旁观的同事感到愤怒,更对工作中的不平等心生不满。

但如果我对上班的一切只有厌恶和排斥,那我岂不是要被困在这种负面情绪中一辈子?

仔细想一想以前绝交的小伙伴,她们真是什么罪不可恕的恶人吗?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或许我们都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从心理学角度,人与人之间没有好坏。只有不同,我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当我换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跟她们相处时,就能轻松愉快地达到合作共赢。

只有学会接纳那些不完美、不喜欢甚至令人痛苦的部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混乱与挑战。

黑白之间还有无数深深浅浅的灰色,是非之内还有许多模棱两可的挣扎与反复。

朋友在大城市打拼,常常因为没房没车而感到自卑与焦虑。

房贷和车贷像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普通年轻人的肩上,让人喘不过气。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工作三十年?”

热评第一的答案只有短短两个字——房贷。

这两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无数人的心扉,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用未来三十年的时光,去换取一百平米的空间,这种“时间换空间”的交易,究竟是谁发明的?

它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将人与房子紧紧捆绑,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二三十年。

这种长期的束缚,让人感到麻木,甚至窒息。

中国人对“家”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房子似乎成了安全感的代名词。

这个观点,我也曾深信不疑:无论未来在哪个城市,只有买了房,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直到去年在医院附近租房子,每天只需十分钟步行的通勤,让我可以有时间做一日三餐,可以在家午休,甚至还侍弄起喜欢的花草。

这不比以前每天起早贪黑花两小时堵在路上便利?

自从父母去上海做生意,我过年放假没有一次选择回重庆的老家,而是跑去上海挤那几十平的租房。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里有父母,有家人在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

我也开始思考:这种“房子等于安全感”的观念,究竟从何而来?

是否掺杂了太多资本营销的推波助澜,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标准”?

如果说安全感,房子真的比金钱、幸福和快乐更能让人安心吗?

而“家”的本质,到底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还是人与住宅之间的强制捆绑?

买房确实能带来一套固定资产,但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

首先,在经济能力不足时,你要背负长达三十年的房贷;

其次,这套固定资产会与你产生一种超越还贷的链接——换工作时要考虑通勤距离,换城市生活也变得困难重重。

今天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买房。

房子有它的价值,但这种价值需要你真正感受到。

如果你觉得确实需要一套房,那就去买;

但如果你内心摇摆不定,甚至想要对抗这种“标准”,那也不必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坚定自己的选择,无论买房与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与自由。

请记住,无需为没房没车而感到自卑,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都有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每一份炽烈的热爱都值得被用心对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可能让人一蹶不振,放弃自己。自卑也能成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原动力。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扰,不妨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地去认知事物,允许一切发生,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

只要我们持续思考、持续练习,复杂和混乱就会为我们所用,一个广阔的精彩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到那时,我们就能与几乎所有人和事相处,在相处过程中不仅能情绪平和,还能成为认知上的智者。

用力撕开包装,红枣蹦跳着滚落,来不及接住,散落在地板上。

我不再为失误而自责,那一刻,生活如动画般鲜活,仿佛连红枣的跳跃都在为我庆祝。

我将它们一一拾起来,洗干净,煮在小米粥里,此时水里已经咕噜咕噜绽放开朵朵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