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公元前477年之东周列国(五)(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公元前477年,越国经过精心准备,部队已经武装就绪,战船也修葺完毕,整装待发。
吴国似乎并未察觉越国的动向,没有发兵迎战的意向。
为了挑起战争,勾践采取了一种策略,让边境的百姓故意制造事端,引发吴越边境民众的相互冲突。
这一行动成功地激怒了夫差,促使他起兵出师,回应越国的挑战。
三月,越国和吴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吴军选择在吴淞江北岸的笠泽驻扎,而越军则在江的南岸安营扎寨。
勾践巧妙地将越军分为左右两军,并把最为精锐的六千士兵组成中军,准备在江上进行船战。
在战前的黄昏时分,勾践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左军衔枚逆江上行五里待命,右军衔枚沿江下行五里待命。
到了夜半,越王命令左右两军同时击鼓渡江,在江中流处待命。
这突如其来的鼓声让吴军大为惊慌,他们误以为越军打算分两路夹击,因此在天亮前也匆忙将军队一分为二,准备迎战。
这只是勾践的计策。他接着命令中军衔枚偷偷渡江,这次不击鼓、不喧哗,以奇袭的方式攻击吴军。
由于吴军没有预料到这一举动,结果被越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在吴军溃败之际,越国的左军和右军也趁机渡江,掩袭吴军。
他们先是在没溪(今江苏苏州南)击败了退守至此的吴军,然后在姑苏郊外(今苏州郊区)再次大败吴军。
这一连串的战斗,不仅展现了越军的战斗力和勾践的军事才能,也标志着越国对吴国的军事优势逐渐确立。
公元前476年春季,越国采取了一种佯攻策略,假装入侵楚国,目的是为了麻痹吴国,让吴国放松对越国的警惕。
这是一种典型的兵法中的“声东击西“策略,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夏季,楚国的公子庆和公孙宽带领军队追赶越军,一直到达冥地(今安徽广德县东南)。
他们并没有追上越军,最终决定撤兵返回。这可能让吴国对越国的军事动向产生了误判,进一步放松了对越国的戒备。
到了越王勾践二十二年(公元前475年)秋季,由于吴国此前已经连续三次战败,越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对吴国发起总攻。
这时,吴国的公子庆忌得知越国即将发起的攻势,急忙回国请求与越国讲和,并计划除掉国内的不忠之人,以此来讨好越国。
吴国人并不接受庆忌的提议,反而将他杀害。
同年十一月,越国的军队包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
这时,晋国的使者楚隆奉赵无恤之命来到吴国,探视吴国的情况,并请求越王允许他进入姑苏。勾践同意了楚隆的请求。
楚隆入城后,向夫差传达了晋国无法提供救援的消息。夫差对此感到绝望,对楚隆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勾践要让我活着不好过,我是求死不得了。”
到了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公元前474年)五月,越国首次派出使者前往鲁国,这标志着越国开始为争霸中原进行外交活动,显示了越国意图扩大其影响力并参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事务。
吴国曾废黜了邾隐公,改立其子太子革为邾国的国君。这一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对邾国的内政干涉,也是吴国扩张势力的一种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