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变革创新,雪灾显民心(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最新章节。

朱雄英胸有成竹:"孙儿拟将朱允炆软禁于南京城外的青山庄,派人严加看管,同时每日派学者教授其儒家经典,希望能让他迷途知返。如此既彰显皇家宽厚之风,又可警戒后人。"

朱元璋审视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的心胸,比朕要宽广。"他沉吟片刻,终于点头,"就依你所请。朱允炆即日起被削去封号,软禁青山庄,终身不得离开!"

朱允炆如获大赦,连连叩首谢恩。朱雄英的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皇家颜面,更展示了他的宽厚胸怀,当场赢得不少朝臣暗中赞誉。

"至于齐泰、黄子澄等主谋,罪不容恕,斩立决!"朱元璋继续道,"参与谋反的大臣,一律处死!各藩王使者,押回原藩,由各王自行处置,但须在一月内将处置结果奏报朝廷。若有徇私,朕绝不轻饶!"

"臣等遵旨!"群臣齐声应道。

就这样,朱允炆谋反案的主要人犯得到了处置。齐泰、黄子澄等人被押赴市曹,当众处决;朱允炆则在严密护送下,前往青山庄软禁。而各藩王使者也被押解回各自封地,等待发落。

次日,朱元璋特别召见了燕王朱棣。

"燕王,此次你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协助平叛,朕心甚慰。"朱元璋难得露出和蔼之色,"念你忠心耿耿,朕特许你扩充燕王府卫队五千人,以加强北疆防务。"

朱棣欣喜若狂,连忙叩谢:"多谢父皇恩典!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守卫大明北疆!"

朱元璋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然而,藩王终究是藩王,当谨守本分,不可逾矩。朕虽老迈,但大明律法犹在。你须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皇家安危,藩王当先。"

朱棣听出其中警告之意,恭敬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绝不敢有二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既如此,你且退下吧。待到明年开春,即可返回北平。"

朱棣告退后,朱雄英被召入殿中。祖孙二人密谈良久,主要讨论如何巩固中央权威,防范藩王做大。

"雄英,"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朱棣此人,勇猛有谋,非等闲之辈。此次虽助你平叛,但其心深沉,难以捉摸。你日后与他相处,既要笼络拉拢,又须提防监控,切不可掉以轻心。"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这段时间,我会多与燕王交流,既安抚其心,又划清界限,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雄英果然多次邀请朱棣参观匠造学堂和军营,两人谈古论今,建立起微妙的君臣情谊。朱雄英展示了自己的才学与胸怀,朱棣则表现出对太孙的尊敬与支持。

然而,朱雄英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秘密下令,加强对藩王府在京使者的监控,严查各地流传的消息,防患于未然。同时,他也加快了匠造学堂军事技术研发部门的建设,组织精兵强将研究新式火器和战船,进一步强化中央军队实力。

"太孙,新式火炮试射成功,威力比旧式提升三成!"匠造学堂总监李孟忠兴奋地汇报道。

朱雄英满意地点头:"很好。继续改进,争取年内装备神机营。另外,那种新型战船研发得如何了?"

"已完成设计,正在建造中,预计三个月后可下水试航。"李孟忠回答,"若顺利,这将是我大明水师最先进的战船。"

朱雄英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了。这些新器物,对稳固国防至关重要。"

除了军事科技,朱雄英也没有忽视文官体系的建设。他对叛乱平息后依然忠心的文武大臣进行了封赏,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官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

刘基、傅友德等人功劳最大,被加封为侯,掌管重要军政大权。那位冒险传信的侍女春兰,也被赐予丰厚赏赐,安排进了太孙府,担任贴身侍女。

朱雄英的教育、医疗改革也在继续推进。全国各地的儒学和惠民药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造福百姓。尤其是匠造学堂的各种新器物,更是让大明的生产力和军事力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一日,朱雄英来到青山庄,视察朱允炆的软禁情况。

朱允炆见到朱雄英,连忙起身行礼,神情恭敬中带着几分惶恐:"太孙来了,臣弟有礼了。"

"免礼。"朱雄英示意他坐下,"这段时间住得还习惯吗?"

朱允炆低头道:"多谢太孙关怀,一切都好。太孙救我一命,恩同再造,臣弟感激不尽。"

朱雄英看着他,语气平和:"允炆,我们是兄弟,我不忍心看你惨死。但你要记住,祖父已经立我为太孙,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你若安分守己,青山庄虽是软禁之所,但也不失为一处清修胜地。"

朱允炆跪下,痛哭流涕:"臣弟知错了!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愿太孙能原谅臣弟的愚昧。"

朱雄英扶他起来:"只要你真心悔改,我不会亏待你。祖父虽严厉,但也念及血脉亲情。你好好读书修身,或许他日还有重见天日之时。"

朱允炆谋反案的平息,如同扫除了朱雄英改革路上的一块巨石。朱元璋对孙儿的信任与日俱增,赋予他更大的权力与自由,推行各项革新举措。

清晨,朱雄英在书房批阅奏章,刘基匆匆走入,手持一份教育改革方案。

"殿下,依照您的指示,公共学堂推广计划已经拟定完毕。"刘基恭敬地将方案呈上,"第一阶段将在直隶、江浙等重要地区的所有州县设立学堂,随后三年内扩展至全国。"

朱雄英展开方案细读,满意地点头:"很好。教育乃立国之本,我们必须打破以往学在官府、富家的局面,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

他起身踱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不仅如此,科举制度也需革新。增设农学、算学、机械设计等实用科目,改变以往只重八股文的弊端。真正做到取士不拘一格,唯才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