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仓促灭刘(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之三国的幽灵》最新章节。
自公孙恭一统河北后,辽东军士气如虹,宛如初升的朝阳,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力量。此次吞并袁谭势力,犹如为辽东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人才库得以扩充,干部匮乏的状况稍有缓解。然而,与周边强大势力相比,人才依旧极度短缺,恰似在广袤沙漠中艰难跋涉的旅人,对水源的渴望从未停止。
公孙恭将目光投向南方,局势已然明了。曹操与刘备在各方势力的连番冲击下,已如风中残烛,仅存两座孤城。曹操据守宛城,此前洛阳已失,但其麾下人才济济,多达 72人,仅次于坐拥 88人才的孙策军。公孙恭深知,若能将曹操的人才收归己用,凭借河北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辽东军必将如虎添翼,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天下。
再看刘备,此时也仅剩下北海与濮阳两座城池。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公孙恭做出了一个日后令他追悔莫及的决定——过于仓促地开启了南渡黄河、灭亡刘备的征程。
彼时,刘备在北海拥兵两三万。然而,孙策大军如汹涌潮水般直逼北海,刘备军顿时陷入焦头烂额的困境,北海城摇摇欲坠,仿若狂风中的残叶,随时可能飘落。公孙恭本有更为稳妥的战略选择:若不急于南渡黄河攻打濮阳,而是静候孙策大军攻克北海后,再集中兵力进攻濮阳,顺势吞并刘备势力的 27个人才,加上辽东军原有的 22人,届时人才总数将近五十人,辽东军的实力将得到质的飞跃。或者,辽东军先出兵北海,搅乱局势,无论北海最终落入谁手,绝不让刘备继续占据,而后全力攻打濮阳,同样可达成壮大实力的目的。
但命运的齿轮并未按照最优轨迹运转。公孙恭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刘备展开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为了拿下濮阳,辽东军倾尽全力,冒着巨大风险发起进攻。幸运的是,在激烈的交锋中,他们成功招降了一位实力强大的人才——刘梁。刘梁武力高达 89,政治能力亦有 99,如此卓越的才能,无疑为辽东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尽管辽东军并非精锐之师,但凭借着庞大的兵力,即便刘备派出关羽、张飞、赵云三位猛将轮流上阵,依旧难以抵挡辽东军如潮水般的攻势。最终,濮阳城被公孙恭的军队强行攻克。
然而,当辽东军踏入濮阳城的那一刻,公孙恭却惊悉一个不妙的消息——北海城在孙策军的猛烈攻击下,也即将沦陷。公孙恭心中暗叫不好,急忙下令大军即刻奔赴北海。由于出兵仓促,竟忘了携带钱粮,这一疏忽,使得辽东军在占领北海后,面对大量俘虏却无力招降,许多俘虏只能被无奈释放,公孙恭心中郁闷至极。
当时北海的局势万分危急。城中刘备军虽还有八千余人,但经过连日苦战,早已士气低落,犹如没了牙的老虎,徒有其表。城外,陆逊率领八千余人的井栏部队与一千余人的弓箭部队,将北海城围得水泄不通,攻击如疾风骤雨般猛烈。
公孙恭心急如焚,命令军队以最快速度强攻北海。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辽东军终于占领了北海。然而,还未等他们站稳脚跟,陆逊的井栏部队便迅速逼近城墙。更为糟糕的是,辽东军此时根本无法进行招降操作,待可以招降时,却又发现钱不够了,无奈之下,大量俘虏只能再次被释放。
更令公孙恭郁闷的是,北海城在陆逊的持续攻击下,耐久度急剧下降,几乎濒临崩溃。辽东军好不容易招降了几个人后,不得不暂时让出北海。待陆逊打破北海,辽东军再次攻入时,所有俘虏又都被释放了。原本有望招降二十几人的大好局面,最终只招降了五六个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飞、赵云、张宝、孙尚香等几人归降,这多少给了公孙恭一些安慰。公孙恭不禁感叹,自己似乎命中注定无法快速获得大量人才,心中怒火中烧。
就在公孙恭满心愤懑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孙子公孙渊出仕了。公孙恭心中稍感宽慰,倘若自己遭遇不测,公孙渊便可接过重担,继续领导辽东军前行。
此时的公孙恭,对孙策军充满了无限怒火。在他看来,若不是孙策军从中作梗,辽东军此刻早已脱胎换骨,迅速崛起于乱世之中。但愤怒无法解决问题,公孙恭深知,必须尽快调整状态,重新规划战略。他决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集中全部力量与孙策军展开一场浴血奋战。
公孙恭回到邺城,立刻召集麾下所有将领与谋士,商议与孙策军作战的策略。议事厅内,气氛凝重,众人皆面色严肃。公孙恭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却充满决心:“诸位,此次攻打刘备,虽成功将其势力消灭,但因孙策军的干扰,我军未能达到预期的人才扩充目标。如今,孙策军已成我辽东军壮大的一大阻碍,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与之一战。大家可有良策?”
郭淮沉思片刻后,起身说道:“主公,孙策军占据江东,根基深厚,且水军实力强大。我军若贸然进攻,恐难取胜。我们可先加强自身实力,一方面继续招募人才,充实我军智囊团与将领队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训练精锐之师。同时,利用河北的地理优势,在边境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以逸待劳。待时机成熟,再对孙策军发动进攻。”
阎柔也点头赞同:“郭将军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可派遣密探深入孙策军领地,收集情报,了解其军队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将领性格特点等信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时,可尝试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孙策军,分散其兵力。”
辛宪英接着说道:“主公,除军事准备外,我们还需注重内政建设。稳定河北局势,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这样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凝聚人心,提升辽东军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公孙恭认真聆听着众人的建议,心中逐渐有了清晰的战略规划。他说道:“诸位所言,皆切中要害。传令下去,各地继续张贴招募告示,广纳贤才;加强新兵招募与训练,务必打造一支精锐之师;边境地区加快防御工事的修筑,不得有误;密探即刻出发,深入孙策军领地收集情报;内政方面,辛昆继续负责经济发展,辛宪英主导文化建设,务必让河北呈现出繁荣稳定的景象。”
众人领命而去,各自着手准备。公孙恭深知,与孙策军的这场战争必将异常艰难,但他别无选择。在这乱世之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必须带领辽东军奋勇前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自己和河北百姓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然而,孙策军对公孙恭的举动也有所察觉。孙策召集麾下谋士商议应对之策。周瑜说道:“主公,公孙恭一统河北后,势力渐大,如今又对我军心怀不满,必然会有所行动。我们不可掉以轻心,需加强边境防御,同时密切关注其动向。”
鲁肃也道:“不错。公孙恭若联合其他势力来攻,我军压力不小。我们可尝试分化其联盟,拉拢部分势力,使其内部产生分歧。另外,继续发展我军水师与陆军实力,提升战斗力。”
孙策点头道:“就依二位所言,加强防御,分化敌人,提升自身实力。我倒要看看,公孙恭能掀起多大风浪。”
一场大战,在双方的紧锣密鼓筹备中,已然拉开帷幕。公孙恭能否成功击败孙策军,实现辽东军的进一步壮大?在这乱世纷争中,他又将如何应对其他势力的变数?而孙策军又会采取何种策略,抵御公孙恭的进攻?这一切的答案,都将在未来的战火中逐渐揭晓,整个天下都将因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为之震颤。
在双方紧锣密鼓的筹备下,局势愈发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公孙恭深知,要战胜孙策军,情报至关重要。他派出的密探如同幽灵般潜入孙策军领地,密切监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没过多久,密探陆续传回情报。孙策军在与河北接壤的边境地区增派了大量兵力,加强了防御工事的修建。其水军也在长江沿岸频繁操练,战船鳞次栉比,气势汹汹。同时,孙策似乎也在暗中联络一些小势力,试图构建一个对抗辽东军的联盟。
公孙恭得知这些消息后,立刻与郭淮、阎柔等人商议对策。郭淮分析道:“主公,孙策加强边境防御,意在阻止我军南下。而他联络小势力,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管。可派人前往那些小势力处,晓以利害,告知他们与孙策联合对抗我军并无好处,反而可能会引火烧身。我河北如今地大物博,若与他们结盟,许以重利,或许能分化孙策的联盟。”
公孙恭点头同意,当即安排能言善辩之士,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那些被孙策拉拢的小势力处。这些使者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丰厚的礼物,成功说服了部分小势力保持中立,暂时不与孙策联合。
与此同时,公孙恭也在加紧自身实力的提升。在军事训练上,郭淮根据密探传回的情报,针对孙策军的特点,对辽东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由于孙策军水师强大,郭淮便加强了辽东军的水上作战训练,打造了一批新型战船,并训练士兵熟悉水战技巧,如战船间的协同作战、水上弩箭的精准射击等。
在陆军方面,针对孙策军擅长的山地作战,郭淮带领士兵在河北的山区进行模拟演练,训练士兵在复杂地形下的行军、布阵和突袭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公孙恭还下令打造了一批轻骑兵,配备精良的弓箭和短兵器,以便在战场上能够迅速穿插、突袭。
在人才招募上,各地的招募告示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前来投奔。其中有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人,虽年纪轻轻,但精通兵法谋略。公孙恭亲自接见了他,一番交谈后,对他的才学大为赞赏,当即任命他为参军,让他参与到军事谋划中来。
而在经济与文化建设上,辛昆和辛宪英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辛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河北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他还大力扶持商业发展,疏通商路,河北的集市贸易日益繁荣。辛宪英则在各郡县成功设立了学堂,聘请了许多有学识的先生授课。学堂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了兵法、谋略、水利等实用课程,为河北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人才。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诗词大会、武艺切磋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百姓参与,河北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就在公孙恭积极准备与孙策军开战之际,另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曹操在宛城突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竟然是与公孙恭接壤的边境地区。曹操派出大将夏侯惇,率领五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来。
公孙恭得知消息后,心中暗忖,曹操此举或许是想趁自己与孙策军对峙之际,趁机扩张势力,抢夺河北的土地。但此时若分兵应对曹操,与孙策军的战争计划必将受到影响;若置之不理,曹操的军队一旦深入河北,后果不堪设想。
公孙恭紧急召集众将商议。阎柔建议道:“主公,曹操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轻视。可先派一支精锐部队,在边境要道设防,阻止曹操军队的前进。同时,与曹操进行谈判,拖延时间,表明我们愿意与其和平共处,让他知晓与我们开战对他并无好处。待解决了孙策军后,再全力应对曹操。”
林羽则提出不同意见:“主公,曹操生性多疑,谈判恐怕难以奏效。不如趁曹操军队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之际,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我们可派出轻骑兵,骚扰其后方补给线,同时正面以优势兵力进攻,一举击溃夏侯惇的军队。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曹操的威胁,又能提升我军士气,对即将到来的与孙策军之战也大有裨益。”
公孙恭陷入了沉思,两种策略各有利弊。是选择防守谈判,还是主动出击?这一决策不仅关系到此次曹操来犯的应对结果,更可能影响到与孙策军的战争走向以及辽东军未来的命运。公孙恭深知,自己必须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可这个选择又谈何容易……整个河北的命运,此刻仿佛都系于他的一念之间,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公孙恭又将如何抉择?而他的抉择,又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等待着公孙恭去揭开谜底,书写属于辽东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