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给家里谋新路(修)(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流年艺始》最新章节。

许秋琴,是佘淮老妈的名字,一个才四十岁出头,却给人感觉已然半百的农村妇女。

和佘维斌一样,夫妻俩双双在家务农耕种,文化程度不高,毕竟六七十年代时期出生的,家里能供得起小孩上学读书的家庭非富即贵。

而身处桂区大山深处,两村隔山对望的佘家和许家自然没这条件,所以都是小学没上几年便辍学成家里的劳动力了。

许秋琴比佘维斌小了四五岁,属于那种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平时除了到镇上卖个菜才和外界有交集外,平日里都是在村里的自家农田待着。

长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肤色也是有些泛黑,不过眼神却很亮。

对于儿子回来,许秋琴是十分的上心,在佘淮一下车后便开始嘘寒问暖,累不累,吃没吃饭啊啥的,因为她还给他在锅里热着饭菜呢!

打小,佘淮便是夫妻俩的骄傲,更是生活的精神支撑,从小开始就聪明能干,别人家四五岁同龄的孩子还要父母捧着才能出门,他自个已经可以在地里帮干活了,上学后,虽然不算最拔尖的那一小撮,但也是优秀序列中的一员。

大小奖状上学期间更是没少拿,客厅右边三分之二墙面的成果,都是他的战绩展示。

毫无疑问,高中以前,佘淮属于是他家嘴上教育自家儿女时的别人家孩子,后面上了高中也还是一顿夸赞,毕竟他是外姓家庭中唯一一个去普高的小孩。

2013年左右,边远贫困乡镇地区连上初中的小孩都不多,更遑论高中呢!

倒不是家长们有什么想法,而是小孩不愿意,另外就是一个成绩问题,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委实抓襟见肘,在多数都是去职高的大环境下,矮个里拔高,佘淮也就成了左邻右舍眼中的优秀个例。

不过后面知道他选读了美术后,称赞的声音就少了,在还属于传统氛围中的农村家长眼中,他的这个方向多少有点不大正。

但正不正的,日后自见分晓,前世虽说也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家里其实没有声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佘淮去的学校算好还是算坏。

逢人问,只道是说上大学了,什么学校?不知道,只知道是在杭城的大学。

所以重生归来,佘淮心里是憋着一股劲儿,对顶尖知名大学的执着劲!

晚饭,佘淮自然是要吃的,毕竟下午放学就收拾东西返回平江,到了之后,也还没来得及吃东西呢。

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去休息后,他先冲了个凉,就着红墙瓦顶的厨房那有些昏暗灯光吃着饭,视线逡巡了一下,心中微叹,家里的环境确实跟好搭不上勾。

说好听些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熏火燎,说不好听便是脏乱陈旧,时间和金钱都很急需啊!

感叹完,佘淮也吃完了饭,简单收拾之后,他也是回自己房间休息了。

一夜无话,公鸡的鸣叫成了天然的闹钟。

“咯咯~咯!”

公鸡叫,其实不一定是天亮,也有可能只是凌晨,比如这会儿。

伸手看了一眼时间,正值四点多五点,听着屋外门口不时响起的嚓嚓声,佘淮一骨碌起了床,他知道,父母这是在忙活着准备赶集的蔬菜了。

“咦?小淮起来了,怎么不多睡会儿,是不是吵到了?那我小声一点,你回去继续睡吧!”

屋角明亮的路灯下,独自在绑着白菜心的许秋琴听见开门声便是扭头一看,见着佘淮走出来后,她连忙说道。

“没事,妈,昨晚睡挺早的,起来了刚好可以搭把手,这样也能快一点,刚好能看看以前的手艺生疏没”。

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许多数父母都是一心向着儿女的,就如同许秋琴一样,哪怕忙得一身都湿透了,也还是一个劲地拒绝佘淮的帮忙,不过最终,她还是拗不过。

佘淮家出品的蔬菜,和临海镇集市上其他小贩随便堆叠就拿出去不一样。

大中小细分,按分类逐一以两斤左右的重量进行捆扎,整体规整、美观,保证质量中上的出品,是夫妻俩十几年农业经营积攒下的好口碑。

而这活,佘淮从小学到高中,只要在家便不曾错过,只是后面初高中住校了,才变成只能在周末参与。

摘除虫咬变花、老黄的菜叶子,分理大中小,然后按常规重量、排列顺序堆叠起来,然后用稻草作绳捆好,最后再过一遍水洗净泥土装框。

加上前面的菜地收割,每天凌晨的一整套忙碌流程就是这样子,不过一担上百斤的蔬菜,收割加上整理,却是得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母子俩都是手、眼没有停过,所以交流不多,一是要集中精神,二是儿女和父母相处,共同话题或许是真的挺少。

话不多,是他们一家子的共同特点,不过要是佘维斌在,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哪怕是老两口了,可平时的拌嘴还是挺多的,不过也就一会儿,最后该干啥还是要一起干。

白菜心、油菜心、芥菜、黄瓜、丝瓜、苦瓜.....

这时候家里的瓜果蔬菜种类还挺多,满满的两大箩筐,这就是夫妻俩凌晨两三点起床,然后忙到六点多的收获,这也是夫妻俩的日常常态了,当然,不是每天的量都有那么多的,现在是因为佘淮回家了,所以速度比较快,也就能在六点前再加些量。

趁着市场菜价还不算坏,地里辛苦劳作得出的果实,在有价的时候要尽快出了才行,务农看天吃饭,下个雨,升个温,就啥都不好种。

城市超市、市场里的高价菜,那是跟佘维斌这种第一级菜农没半点关系。

有一半就得偷笑,往往总价值五六百的货,给到市场摊贩后或许也就只有二三百块到手的样子,而这,还得是价格好、生意好时的顶额收入。

今天正值中秋,在市场里坐一上午应该有两三百的收入。

每天忙忙碌碌,菜农的收入其实并不多,小家庭务农的弊端相当明显,基层的农民,手里压根没几个钱。

那种承包几百亩地的,不叫农民,叫商业种植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