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隋唐演义(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隆基作为大唐的玄武大帝,清楚的知道大唐皇帝的一纸敕谕的价值,几千匹吗?突厥人也太异想天开了。
他们的百姓投献到了大唐,那就是大唐的百姓了。
只要处理得当,他们就是大唐最好的马倌,最好的放牧人,最好的佃户,最好的纳税人。
只要处理得当,分而划之,不让他们聚集起来,三五十年后,他们就会忘记自己突厥人的身份,孩子批右衽、蓄发、说汉话、写汉字,长相几无区别,他们就变成了汉人。
李祎在前线的处理意见,李隆基毫无意见,他收起了自己关于货币战争的论点。
他发现这个年代的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极其凶残的收割工具,甚至可以收割对方的百姓。
李隆基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好人就该被骂吗?”
“就因为于信安王,他脾气好,是个好人,所以他们就可以指着鼻子骂于皇叔,朕不是个好人,所以他们不敢。”
“明明是李祎带着大唐军队和百姓守住了草原牧场,虏入、播迁、全都是郭元帅和信安王全力维持!”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却要为机奸之所害!天下焉有此等道理?”
李隆基对郭元振挨骂是非常愤怒的,他李隆基是个不惜身的坏人,所以那些人不敢。
他们不敢指着大皇帝的鼻子,骂大皇帝阴谋的策划了唐隆政变,阴谋的篡位登极、阴谋的将太平公主葬送于长安城外,就为了那个位子。
其实骂大皇帝,理由更加充分,因为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最有可能做到这种阴谋的是皇帝。
虽然当时的信安王只是在江南的湖州留守。
他们甚至不懂大唐监国和留守的区别,甚至不知道朝廷的公文里,面对皇帝是奏,面对监国是启,面对留守是不屑一顾,问都不问。
但是说信安王是阴谋家,更能站得住脚。
但是他们不敢。
因为大皇帝真的会把他们送进太医院里,开膛破肚、碎尸万段的看看他们的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他们只敢针对信安王,因为信安王一直是武学堂的祭酒,一直不在朝堂供职。
李济看着怒气冲天的皇帝,老神在在的说道:“这个其实很好解决,不就是因为大唐没有播迁,他们这么说话吗?其实很好办。”
“陛下看看这个是什么。”
李济正准备把自己的解决之道拿出来,结果小黄门匆匆的跑了进来。
“陛下,中书省右仆射卢怀慎求见。”
“宣。”
卢怀慎见礼,然后坐在了另外一侧,他不和李济坐在一起,李济无德,名声太差。
卢怀慎笑呵呵的说道:“陛下,臣有一本书。”
李济一愣,笑着说道:“诶,巧了,胡某也有一本书,不知道陈学士的书,和我的书,是否相同。”
“要不一起拿出来?”
李济先拿出了自己的书,看着卢怀慎。
卢怀慎一看封面,瞪着眼睛,心有不甘的拿出了自己的书,放在了桌上。
一模一样。
李济看着陈循终于乐了,卢怀慎这家伙进门就坐到另一侧,意思是不屑和李济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是做的事,却一模一样。
什么狗屁的读书人的清高!都特么的彪子立牌坊,又当又立!
卢怀慎涨红了脸,一言不发。
李隆基看着李济得意洋洋的表情,也是无奈。
李济不是朱祁钰,李济其实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否则就不会在朝堂上,以礼部尚书之尊,对着一个后辈儿,近似狷狂的怒斥了。
“这什么书?”李隆基拿起了李济那本书,立刻了然了李济的想法,点头说道:“李尚书高明,真的很高。”
李济立刻坐直了身子,笑呵呵的说道:“臣哪有什么高明之处,还不是陛下首先戡定了江山,我们才查漏补缺?作为臣子,为陛下分忧,那不是臣子的本分吗?”
“卢明公,您说是不是?”
卢怀慎吐了口浊气,李济拿出了君臣大义来砸他,他也没什么还手之力,只能闷声说道:“是,李尚书说得对。”
“哈哈哈。”李济五十有六,却笑得中气十足,赶忙俯首说道:“臣唐突。”
李隆基拿起了那本书笑着说道:“无碍。”
卢怀慎为什么要想着帮陛下分忧解难呢?
卢怀慎不是喜欢谏言吗,最喜欢跟皇帝对着干吗?
跟皇帝对着干的确可以博得清名,但是也只有清名了,眼看着礼部把地洗了,门下省的通政司把通政二字给做了,他们中书省的权柄,越来越低,越来越少。
清名是追求,但权柄却是现实的,卢怀慎只能叹息,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机会,能在陛下这里露露脸,还被李济抢了先。
李隆基拿起了李济那本书,全名叫《隋唐全传》,一共八十回。
关于隋唐的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以基础上汇总加工而成。是采用白话编写的小说,也是一部演绎历史风云、歌颂经典传奇的英雄之作,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双重性质。本书以隋末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兴衰,小说中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脍炙人口,诸如秦琼、程咬金等。
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了一部有机的艺术整体。
为何李济要平息最近的倒信安王风波呢?
因为胡濙知道信安王不能倒。
信安王持正守节都这么被污名化,然后被逼到不视事,最后倒台,他李济根本扛不住这样的舆情,几个回合就变成奸佞了。
保信安王就是保郭元振大元帅。保住大元帅、就是李济对大皇帝最大的忠诚。
李济拿出这本书平息反倒信安王风波,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以太宗李世民之神武,都无法真的奉天翊运,大唐奉天翊运,重新让突厥俯首臣服,这不就是信安王最大的功绩吗?
忆苦思甜,不二法门。
李济专注洗地四十年,皇帝让他洗成什么样,他就会洗成什么样。
李隆基打开了第一页,是李济题的一首小词和小诗。
他又打开了卢怀慎那本,卢怀慎那一页,并没有任何题注。
什么是恭顺之心?
这就是李济一直以来,保持的恭顺之心,李济不仅要办差,还要把差事办得圆满,办到极致。
李隆基笑着说道:“李尚书,等朕的孩子再大些,就到东宫教授皇嗣们读书识字吧。”
翻译翻译,就是李隆基给李济升了个官,那就是太子少师。
这是给李济留下一条退路,未来无论哪个孩子登基了,天地君亲师,像李济这样无害的老师,最后都会留下体面。
信安王是群王,按制三孤,从一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