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授勋奖赏(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太上皇李旦知道避嫌,李隆基很少入宫拜见,太上一次都没说过,整日礼佛和玩乐。
太上皇的妃子们明白,自己擅动,那就是整个满门之祸。
李隆基对郑思忠是不甚在意的,他依旧是走的自己的阳关大道,钓鱼只是爱好而已。
他点头说道:“走,去玄武门。”
每日操阅军马,今天就是授勋。
这次的授勋,并没有一等功勋,在大唐的战功价值观里,平叛、平定匪寇,三个人头才等于一个胡人的人头功赏,而且不计入军功封爵之列。
但是赏钱和勋章,还是要发下去的。
“陛下出行!”高力士再为陛下整理好了冕服,大声的喊道。
兴庆宫宫的大门缓缓打开,李隆基走出兴庆宫的大门,走上了辂车。
这次并没有大费周章,辂车的承重轮还是两对儿,但是拉车的只有四匹马。
四对儿负重轮,稳。
不是大仪礼,李济也没有大费周章。
李隆基再次来到了玄武门外的西苑,刚下辂车,在一阵悠扬的号角声之后,山呼海喝之声此起彼伏的传来,最后汇聚成了一股冲天的巨浪。
“陛下威武!”
李隆基看着大唐军队,这支军队,比去年更加精锐了数分,他们的眼神变得坚定无比,队列和精气神完全变成了两个模样。
李隆基慢慢的走上了点将台,首先将功赏牌,银制的头功牌,搬到了点将台上,一万余枚的功赏牌,反射着阳光,颇为耀眼。
历史一定会给他李隆基一个勋宗的庙号。
李隆基看着大唐军队,正中央的是要授勋之人。
他深吸了口气说道:“朕很欣慰,朕下了杀令,时至今日,并未有杀良冒功者、未有践踏禾苗者、未有抢劫牲畜者、未有扰民者。”
御林令官,是李隆基控制军队、监察军队、建立军队监察机制的重要手段。
军队是需要监察的,否则这个暴力的杀人机器,一旦失控,那就是天倾之祸。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相反,军营,借宿民舍,每到一处,汛埽门宇,洗涤盆盎。临去,苇草无乱。”
“朕很欣慰,咱大唐的百姓,终于不再是,畏官军如虎。”
“再也不是一口一个丘八,再也不是一口一句,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他们对大唐军队,刮目相看!”
这是这支京营在李隆基手中最大的变化,军纪严明。
李隆基没做什么,他也没有讲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大道理。
他只是保障了军队的一应供给,保障了粮草到位,用御林令官监督大唐军队私刑和肉刑。
让军队的犯罪成本飙升。
一旦违反军令,不仅自己要被斩首示众,连家人都要被流放,只要不违反军纪,陛下每次出战,赏下的银钱,不仅仅够过日子,而且过得极好。
给他李隆基当兵,别的没有,粮饷给够!给到位!
发放粮饷之后,李隆基每日操阅军马,会到军营里,随机抽查一个军卒,询问粮饷发放情况,还会让万骑混杂在军卒之中风闻,还有军中御林令官对各种克扣军饷之事,反复盘查。
连高力士都不知道李隆基每天要到京军六军,也不知道陛下到底会到哪个营里探访,又会问到谁。
百姓比军士们穷,军士们抢他们得利太少,还要冒着全队百余人连坐的风险。
李隆基笑着说道:“为国征战,为民平寇,朕不废话了,放赏!”
废话凭多,不如真金白银说话。
他大手一挥,玄甲护卫军士将一箱箱的头功牌抬了下去,开始挨个给站在正中的军卒挂在胸前。
随后是一箱箱的银币,共计四十多万枚,抬到了所有军士面前,然后数清楚,一块块的递给立功的军卒。
头功牌是荣誉,银币是对奋勇杀敌的赏金。
李隆基,不是个小气的人。
银币是李祎建议、万骑走访、御林令官陈条,充分调查之后,才放银币赏赐,为此魏知古非常恼火,还在廷议上,生了好一顿闷气。
因为,放赏这银币是李隆基借户部太仓的,并不是不还,只是根据兵仗局的产量,这得春节之前,才能还得上。
官员的元月的俸禄是够了,可春节是朝廷花钱最多的的时候。
魏知古能不生闷气吗?大唐好不容易足俸了,结果皇帝又挪用俸禄发赏了。
原本说的春节多发俩月的俸禄,都是足俸,大家手头都很宽裕。
户部的钱也要调拨给六部,现在魏知古,被其余六部吵的头疼不已。
李隆基颇为欣慰,军营正在茁壮成长着,李隆基每日视察京营,都看的很清楚。
这次李隆基并没让京营的军卒阅兵,毕竟刚凯旋没几天,需要长时间休整。
“让五品以上军将,到学堂讲习室做总结。”李隆基叮嘱了一句李祎,战后不总结,等于没作战。
每一战,都会暴露出缺点,也会有可取之处,大家坐到一起,把这些优缺点讲一讲,有利于军队的快速成长。
郭元振作为总督军务,自然也要参会,这场讨论会,比李隆基想的更晚一些才结束。
“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郭元振和李祎来到了武举学堂的山长办公室里,李隆基正在摆象棋。
李隆基点头说道:“朕安,坐。”
李隆基有点手痒说道:“要不手下两盘棋盘?”
郭元振想了想问道:“还是先给陛下说说剿匪总结吧。”
“那还是算了。”李隆基笑着收起了兵推棋盘,拿出了堪舆图,郭元振给皇帝稍微复盘了一下此次作战。
李祎俯首说道:“陛下,这年前,武举学堂是歇不了了,此次剿匪,虽然战绩辉煌,一个月内踏平山寨近百余,剿灭山匪流寇近五万人,可是这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这得总结许久。”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问道:“都有哪些方面?”
郭元振将军机舍人写下的厚重的总结拿了出来说道:“这首先第一就是训练不足,这战阵集结和放阵依旧极为的拖沓,而且军中军士面对敌寇有胆怯,导致动作慌乱。”
“其实就是这军械依旧需要改良,火钻哑火,行军途中武纲车翻车导致军卒受伤、粮草洒落,火药保管运输发生了三起起火之事,幸好平日训练常备,没有导致大范围的粮草烧毁。”
“还有……”
郭元振和李隆基聊了很久此战的得失,李隆基能听得懂,但是多数都是需要经年累月训练和作战,才能有效改良。
“陛下,明年要太宗年间漠南一些州县,恢复河套屯田,还有河套北上地区的作战,臣以为,京营可为主力,但是也要边军配合。”郭元振对大唐京营的战斗力做了一个大致的总结。
现在的京军,实力是有的,但是长驱万里,还是力有未逮。
但是在家门口,赶跑漠南盘踞残存的墨啜部落人,恢复太宗年间的州县,再加上边军配合。
还是绰绰有余。
李隆基每日操阅军马,自然是对此了熟于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