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北庭捷报(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米粮价贵,盐应该贱,粮价贵,盐反而贵?这…”

“陛下,臣愚钝。”

卢怀慎是明经进士,自从高宗时期科举进士及第之后,一直在京为官,擅长念经,集古代帝王行事,撰写《勤政务本谏》,劝谏皇帝勤政,这方面卢怀慎一直是很积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任京官,让他无法了解这天下事儿,脱离百姓,不明白也很正常。

朱祁钰试图解释此事,对着卢怀慎说道:“这样说,商人大量购买米粮,米粮价格上涨,比如原来一石粮可换一升盐,现在一石可以换三升盐,商人发现中间有利可图,就用粮食大量兑换食盐,盐场就发生挤兑,食盐供应不足。但是粮食价格上涨不会一直持续,私盐场担心粮食随后价格回落,自己做了赔本买卖,就关停盐场。而官场官员有此也担心,,私盐场关停,官盐场内,粮多盐少,盐价自然飞涨,百姓见盐价飞涨,就用粮食去换取食盐,盐场就发生挤兑引价暴涨,因为人们不知道是否能够换出盐来。”

“京师粮食供应充足,江南不再有人收购粮食,而江南原本粮食充足,粮价回落,盐场则不再挤兑,盐价继续如同往常那般,则在官盐场内粮和盐平衡,盐价恢复。”

“卢明公,你能听懂朕在说什么吗?”

卢怀慎呆滞的摇了摇头,愣愣的说道:“盐一升等于金陵府一石的米,一石可以换三升盐等于粮食价格翻了两倍,粮价贵,盐也当贱才是。”

其实不光是卢怀慎,原本听到捷报没有离开的御史台御史、六部尚书、侍郎,各司司丞,也有不少人在挠头。

姚崇能够理解,郭元振、魏知古、王良也都可以理解。

李隆基取了一张白纸,画了三个圈,一个大圈,拿起来说道:“诸位明公请看,此乃三石粮食,粮食分为两部分的价值,一部分是百姓食用,也就是使用价值,一部分是用来交换其他物品,比如食盐,就是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加起来,才是粮食流通的价值,也就是货币的价值。”

“使用价值是可以人人都需要吃饭,饭食是使用米粮做成的,交换价值则是在贸易之中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

“江南原本一石米粮兑换一升盐。但是因为有人大量收购粮食,粮价就上涨,这时候就一石米粮价格就能换三升盐。”李隆基先是点了一个圈,然后又点两个圈。

说道:“因为粮价涨了,食盐价格没涨,所以就会多兑换两升盐,所以有人就趁粮食价高之时大量兑换食盐。”李隆基把大圈大部分涂抹成黑色。“这时候,食盐交换价值大跌,远超使用价值的增长。”

“但是,江南种植有大量良田,夏粮丰收,粮价会很快降下来,当粮价恢复一石粮换一升盐的时候,那些一石粮换三升盐的商人,就会用手上的三升盐换取三石米粮,等于赚取二升食盐或者二石粮食差价。”

但是盐场也知道这种情况,私人盐场就关闭盐场,而官盐场也不敢承担这样风险,再说前边已经兑换出大部分食盐,食盐生产也供应不上兑换,所以就把食盐价格涨了上来。”

“后来长安粮食供应充足,江南也没有人大量收购粮食,夏粮也跟着丰收,人心稳定,生产恢复,粮食使用价值没变,但是交换价值却恢复原来的价格,原来兑换多余食盐的商贾,也把食盐对外兑换,所以盐价恢复了。”

卢怀慎这才恍然大悟的说道:“臣明白了。”

他看着那张图立刻才明白,原来如此!

盐不仅仅代表的是盐,它更是大唐发行的类似于开元通宝一样的钱。

李隆基说道:“把粮食比作银币,银币紧缺,自然交换价值上涨,银币供应平稳,交换价值也就平稳,银币供应大于需求,那银币交换价值就会贬值。”

“就如粮食还是粮食,盐还是盐,粮食多了交换价值自然贬值,粮食少了,其交换价值自然就水涨船高,同样食盐也是一样。

这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李隆基这才松了口气,他讲的内容,并不复杂,其实就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货币的作用。

卢怀慎搞政治,尤其是帝王行事、文书这方面,很有成就,但是在经济领域,就是两眼一抹黑了。

姚崇反而看着皇帝,眼神闪烁。

按理来说,陛下做临淄王的时候,是不会学这些东西才对,陛下又是怎么如此透彻的、清晰的理解盐和粮食,在坊间流通的作用的呢?

在今年年初长安粮食的这次动荡中,这货币是何等价值呢?

这时候,姚崇更加确信,陛下背后有高人!九十九尺那么高!

至于陛下是否是真武大帝转世,姚崇是不信的,他更相信是陛下身后的高人,类似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那般。

但是姚崇琢磨来琢磨去,也没琢磨出高人是谁。

魏知古认真的记下了笔记,陛下这部分关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也是足以让他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