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科举弊政(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七月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为了从多方面帅选人才,李隆基这次科举除了常科明经、进士两科,又开了制科,律学、武学、算学、医学这五门制科考试。
就是为了更多学子能够通过科举帅选入朝堂,循序渐进,科举是门阀士家把持朝政的主要手段,不能操之过急,再说现在科举看看真的很难。
如果有什么能证明唐朝有才华的人大部分在朝堂,看看科举的制度和难度就知道。在潞州时,就是因为唐朝科举之难,所以李隆基在几次思虑之后,选择以武举学堂为主,屯营蒙学辅助。
科举兴盛于唐代,但唐代科举是出了名的难考。首先说说唐代能参加科举的考生,来源基本有二。
大唐朝堂的尚书省在每年的冬季都会举行考试各科科目,被称为常科,每年冬季在的参加考试科目考生的来源有两种,“生徒”和“乡贡”。
在唐代,中枢和地方都设有学校,中枢为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地方上有各州、县武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凡十四岁以上,十八岁以下都可以入学,学法律的入学年龄可延长至十八以上,二十五岁以下。
这些学校中成绩合格,被选送参加尚书省考试的学生,称为“生徒”。有些自学成才,但在学校没有学籍的学生则要自行携带身份证明,,可以以书面形式向州县提出应考申请报考,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就是“投牒自举”。州县要审核乡贡的材料,确认这种社会考生没有身份问题。唐代依然是身份性社会,犯过法的罪人、工商之子和衙门小吏严禁参加科举。审核通过,送往参加尚书省考试,这类考生称为“乡贡”。
各州还要组织“发解式”。所谓“发解”,即各地将优秀人才输送京师;“发解式”即为选拔输送人才而举行的考试。也称“乡试”。
经过淘汰选拔,胜出者方能被举送进京参加省试。临行之前,按照惯例各州还要饯送举子,行乡饮酒礼,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高考考前动员誓师大会。
赶路进京,颇为辛苦。到得长安,先去尚书省礼部报到,交纳“文状”(即个人资料),再度接受身份审查。审查通过,允许参加省试。
唐代常科科目有十二种,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修习道家经典)。
各科目的合格标准也有明确的规定,
秀才:”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
明经:”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
进士:”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等;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等。”
明法:“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等,通八为乙等。“
书学:“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
明算:“凡算学,录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祥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辑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祥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
史科:”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
开元礼:”凡《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试官能通者,依正员。”
童子:”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三传科:“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谷梁传》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
唐代常科的科目虽然不少,但是明字、明法、明算等科不被重视,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等科不常举行,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太高,而且如果秀才不中,举荐的州县长官要受到处分,因而更加稀有。所以明经、进士两科就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但始终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固定。众所周知,明经相对容易,进士最是难考,故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考经义注疏,意义并不太大;而进士科重诗赋和策论,选的是宰相之材,古往今来都以“中进士”为科举登第的正途。
大唐朝野上下对进士科趋之若鹜。一如唐人徐彦伯诗曰:“儒衣干时主,忠策献阙廷。一朝奉休盼,从容厕群英。”可以说,进士科及第,充分满足了中国古代士人凭文学封侯拜相的致仕理想。
省试连考三天,考试和阅卷都在专门的礼部贡院进行。阅卷后排列名次,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复审,再送回尚书省唱名放榜。被录取者,即是俗称的科举登第。通不过,便是科举落第。
唐代的科举登第只是取得了“出身”,即授予官职的资格。接下来,登第者要再去吏部参加“铨选”,接受“身”(是否身体健康五官端正)、“言”(是否具备条理分明的口头表达能力)、“书”(是否楷书字迹工整优美)、“判”(是否具备良好的政务处理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四方面考试,按照实际表现授予相应官缺。
科举于礼部,铨选于吏部,此乃唐代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如果铨选不合格,就继续待定着。好容易科举及第过了礼部这关,接着又是“三试于吏部无成,十年犹布衣也”,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在唐代极为正常,而绝大多数人则根本没有科举及第的机会。
李隆基这次开制科,并在七月举行,就是考虑到大唐现在急需武学、律法、算学、书学的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