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万物复苏(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高力士满是感慨的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叹息的说道:“这几日,仙居楼每日都在摆流水席,因为算账的话,几日后京兆府就会无粮可售,他们会赚极多极多。”
“他们已经没有改悔的余地了,事实上,皇榜对他们说,让他们改悔,是最后的机会。”
而此时在洛阳魏知己和卢怀慎、李祎等在洛阳满星楼眺望运河上密密麻麻的各州府粮船,
刚来洛阳时,看着满仓的粮食,心中无奈,粮食运不进长安就是陛下英明不在,识人不明之前,他们都做好以死皇恩准备。
那样陛下的英明就保住了。不得不说,这三个人的逻辑,虽然清奇了些,但是很有逻辑。
完全没想过,粮食不但运进长安,而且十几天就运去150万石。
李祎呆滞的说道:“陛下说天赐良机,有人送钱给他,当时不信,现在这真的是太有了!”
卢怀慎无不感慨,陛下这次发了大财他笑着的说道:“鱼饵很明显啊。但是这帮人,对陛下毫无恭顺之心,他们不信陛下。”
大丈夫说话,一口唾沫一颗钉!皇上已经公皇榜,说有100万石粮食进长安,就一定会进长安。
几天后长安的仙居楼内冯祺已经开始惊恐了,他大声的说道:“圣上下诏,解开了漕运,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宵禁,就是为了运粮啊!,今天运进粮食就有5万石,一日5万粮食啊!”
“慌什么慌,关中十万民夫出城,日夜不停,一日5万石怕是民力的极限了。不出三日朝廷将无粮可派。”
下面几个粮商嘀咕道:“吴郡朱氏、吴郡陆氏、吴郡张氏家大业大,在朝中都有族人,特别张家的张韵知还是礼部尚书,这几天我这右眼皮直跳,怕是不吉,这次为了囤粮,我把祖宅都抵押了。”
“我也是,还借赌坊的钱,”
“赌坊钱你也敢借,还不了他们是会抢人的。”
没钱了,但是每天进入长安粮食却在增长,冯祺已经开始颤抖了,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只能用银钱,去维持长安无粮状态。
否则那些粮食就会进入长安,照现在这个情况,用不二十天,长安粮食就能恢复正常供应,到时候拿什么去和圣上博弈,争取谈话筹码。
陆俊辰思考了很久说道:“我还有点,但是我也得抵押了,明后日便吃不进去了,据说现在钱柜去借钱的人,很多很多,咱们现在就去吧。”
“我先压上自己一半的身价。”这里面,身为粮商胡玮铭的身价最高。
已经红了眼的诸多商贾,变得疯狂了起来,他们在钱柜以五成甚至四成的价格,抵押了自己积累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财富,换成了银子,去粮市口换取一麻袋一麻袋粮食堆积如山。
正月二十九日,长安东方升起红色的太阳,阳光虽然不暖,但是也破开了天空的阴云,照在了宫城之上。
李隆基站在宣政殿的月台上,看着升起的暖阳,笑着说道:“朕觉得今天的太阳,真是好看。”
高力士俯首说道:“陛下,今日太阳臣也觉得不同,照的大明宫都是金光闪闪。”
每七日一次小朝会,今日是小朝会。
李隆基先不进去,在隔间听一会。先让三省六部的争吵一会,作为皇帝是没必要和朝臣去拉扯,皇帝是裁判,不是拳击手,去和大臣们去打擂台。
小朝会还是议论的缺粮,御史台御史李元意首先发难:“郭相,户部尚书魏知古前往东都洛阳已经十五天了,仍不见户部粮赋的粮食运进长安,臣请治罪户部。”
鸿胪寺寺卿卢嘉:“各国史团都在长安,吐蕃、后突厥(后称回鹘)长使嚣张跋扈,几番言语挑衅大唐。”
兵部右侍郎薛云瀚:“陇右军报:盘踞在黄河九曲之地的吐蕃部族,近日也频频骚扰边镇驻军,抢夺牧民粮草。”
礼部尚书张韵知说道:“吐蕃国相坌达延修书大唐,请求重新勘定两国边界,定下盟约,请派朔方大总管解琬为代表。”...
郭元振是中书平章事,兼兵部尚书坐在左侧第一位,开口问道:“姜侍郎,户部仓部署可还有粮,魏尚书走时可说几日可将洛阳粮食运抵京兆府。”
“太仓仅够长安今日发售,军仓送完陇州10万军粮,不足20万石。”
郭元振也是头疼,一切都是缺粮,洛阳有粮但也不能飞过来,吐蕃、后突厥能如此狂妄不就是知道长安缺粮,也许已经想好如何要挟大唐。
礼部尚书张韵知说道:“长安缺粮,是各家粮商不满圣上建设武备屯田,所以高价收粮,只要圣上停止建设屯营,撤回诏令,便答应售粮。”
郭元振大声道:“张尚书,朝令夕改有损朝廷信誉,再说屯营已经修建水渠,种植小麦稻米,现在毁约,你不怕百姓寒心。”
吏部尚书张说:“张韵知此举是胁迫圣人,是大不敬,当斩。”
张韵知脖子一横:“圣人应有君子之仁,如若斩了我,长安就七十万百姓就有粮,愿献上自家头颅,解长安之危”说的是大义凛然,不卑不亢。
宋璟说道:“皇榜上说会有100万石户部米粮运进长安,就是今日。”
张韵知说道:“洛阳户部仓是有150万石粮,但需要陆路转运120里,每天六千马车,也就一万多石,远不足满足长安如今日需2万石需求。”
李隆基从侧间出来说道:“张尚书是礼部尚书,对户部事情一清二楚,看来是应担任户部职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