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中流砥柱(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两人对视,相互行礼,“在下是河东人士,李明,楼内正是美姬舞动,美酒逍遥之时,为何在此?”李隆基首先说道。那大汉道:“我是瓜州常乐(今甘肃省酒泉市)人,郭知运,祖上太原郭家,。”
“我观郭郎虎背熊腰膀大腰圆,猿臂虎口,体魄强健勇敢,应是善于射箭,而且颇有胆略,应是军武之人。”
“我原是秦州三度府果毅,此来是述职。”
“失敬,郭明公,定是功勋卓著。不过你觉得这长安城内会饿死人吗?”李隆基看着四十多岁一脸愤恨大汉问到。
“不会,家父在伊州时,就有当时临淄王的驼队,几千人的驼队和镖师入城井然有序,待人有礼,买卖公平。”
“后在伊州建设商铺,修桥铺路,筑坝修渠,修建水利,助农坪田,安置各部族人。当地看见打这红色旗帜临淄王驼队的人叫“巴拉”,意为“兄弟”。”
“郭某不相信,这样的圣上会让长安饿死人。”
“汝之吉言,必将兑现,有缘你我还会相见。”李隆基行礼离开。
回到兴庆宫,在德风楼内,王仁皎、韦凑两人在殿内等候。
王仁皎过了上元节就是李隆基的丈人了,是名副其实将作大匠,也就是后世工兵,掌管土木。
韦凑是将作少匠,银青光禄大夫。两人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大工匠。
二人行礼到:“几日前,圣上所说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一起磨成捣碎磨成,然后用加热烧制一个时辰,在此捣碎研磨,就得到灰陶土。”
王仁皎说道:“圣上,此灰陶土以前有人烧制陶器时,使用过此法,后有人以泥沙搅拌,浇筑成条石状,冒充条石修筑城墙,因太脆,锤捣击碎,被斩。”
听到两人一说,原来早就有人烧制出“水泥”不过是原是打算研制新的陶瓷,烧制出来不堪用,捣碎后发现遇水凝结,动了歪心思,因烧制陶瓷是灰色居多,所以叫灰陶土。
李隆基是想后期迁都幽州,就想试试能不能烧制出水泥,没想到早就有了,只是人被杀,这发明算是断了。
看着王仁皎和韦凑说道:“把砂子过筛,青石捣碎这样大小”李隆基揉一个纸团,“然后按照灰陶土一方:砂子一点五方;碎石二点五方:水半方混合搅拌,倒入木质模型看看成型后的结果。”
“圣上,臣想问一句,这是做什么用?”韦凑小心翼翼的问到。
“黄在陕郡上阳县黄河段的砥柱山,这块巨大的岩石使得本来就湍急的河水,在这里被分流后更加残暴,巨大的水流漩涡到处都是。船只要通过“砥柱”,就必须要纤夫拉纤,可是这么急的河水,到处都是暗礁和漩涡,稍有不慎,经常连船带纤夫全部被水冲走,以前运往长安的船,十有八九都在此处倾覆。”
“朕是想如若在此处筑堤坝分流,让一侧水流趋缓,这样的船就可以沿一侧的平安渡过这片水域。”
李隆基这几天让人在兴庆宫的隆兴池旁,修建一个比较小模型,试了几次,发现只要在一侧填入土石,在“砥柱”修建一个鱼嘴堤坝,就能让水流产生回流,让船只安全通过“砥柱”当然这是模型。
不过除了这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公元763年唐代宗时期的刘晏的办法。就是打造的宽三米平底标准船只,每艘都是吃重一千石粮食的大船,每艘船固定三十五船工。
在过“中流砥柱”这段黄河时,刘晏以十艘船为一纲,把十艘船绑到一块,十艘十艘地过。每十艘船,标配五十个撑蒿的船工,掌握方向,稳住船体;岸上则标配三百个纤夫,所有的纤绳统一制造,保证质量;纤绳绑船的位置,挽船队伍的阵型、间距全部标准化,在统一的号子下,同时发力,一鼓作气。
终于,中流砥柱的滚滚黄河,再也无法击垮漕运队伍的船只,一船船大米,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冲破了这穿越亿万年的天险。而且,经过几番来回的操作之后,漕运队伍也变得是轻车熟路,成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运输队伍。
高廉现在江南造船厂就有这种船只,运河上是只有的隆兴商行的船都是这种船只,运河上的的船和海船不同,作为穿越者有着自己的优势。
之前一直觉得刘晏办法过于只是于冒险,非紧急危机时刻,还是安全第一,再说了一直想迁都幽州,到时候总需要一个达成共识理由,这就是最好的的现成的。
不过现在可以试试,只要成功,先把洛阳转运仓150万石米粮运送到长安。不过要复制刘晏强闯“中流砥柱”的模式是需要反复实验的,才能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这需要时间准备。
那之前的那些安排是干嘛?
征召民夫一是减轻长安粮食供应压力,二是扩大上阳(今三门峡)水驿的规模,并沿黄河岸边修筑一条坚固平坦的堤坝,这只需要12里,就可以到达水流平缓处,把原来的120多里陆路运输改成12里,那也是节约巨大成本。
只要水运成功,那用来每天陆路运输粮食六千马车,就可以有一部分,去进行改造关中的土地结块其实就是土地盐碱化荒地,种植牧草,筑坝引水,两年后可以恢复耕地,那可是2万顷土地。
让南衙16卫去洛阳,就是让李祎、魏知己、卢怀慎方便对禁军进行一卫(军)一卫的将官调整,毕竟南衙以前是宰相控制,军官多是出自朝中大臣的家族,洛阳离长安不远也不近。这边得到消息那边已经遴选任命完毕。再说只是让遴选出来的这些人再进一次武举学堂,回炉重造一次。
北衙6军一直是直属皇帝的,诛杀韦后,就一直在筛选换将,早就被李隆基完全控制了,现在淘汰老弱招募新兵,经过训练很快就是一支劲旅。
不过现在首要解决运粮的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把所有的米全部用麻布袋装好捆好后再运送,这样就解决了以往途中的巨大损耗。因为之前的米全都是散装着运输,遇上风雨进水会被水流大风刮走一部分,卸货装货时,不可能把米刮干净,总会要散落不少,现在袋装后,几乎可以把这一块的损耗基本降到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实现所有米都能袋装,前提是能够集中人力和统一调度。换句话说,如果按照以前民运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取自己的任务,所有花费还都是由自己来承担,哪又有谁会特意用麻袋来一个个装好捆好后再运输呢?
现在,,就可以由官府统一购买提供大量的麻袋,然后再集中所有的漕卒先把粮食全部装好捆好,然后再进行统一装船后运输。通过这样一番统一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自然就可以轻易完成散装米装袋的目标。
李隆基决定,下一步一定要成立官方管理的漕运署,漕运的主要起点,是在扬州。通常情况下,来自江南的粮食税收,由政府收集后,全部运送到长江边扬州的扬子,开始漕运的路程。漕运从扬子启航,经过十多里的连通渠到十多里外的斗门,正式进入大运河。
漕船在大运河上运行300里后到江苏淮安,然后进入淮河,溯淮河西上200里,经过淮阴到徐州,再在徐州经过泗水进入汴河。汴河的源头在开封,通过大运河与黄河连通,连通的地点在汴口,大体在现在的虎牢、汜水关附近。所以,等到槽船进入汴河以后,就可以直接溯河北上,一直到黄河,路程一共1000里左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