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长安粮战(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宋璟站着朗声说道“陛下,粮道未曾断绝,广通渠依然畅通,即便是长安人口增加一成,可是河道依旧日夜繁忙,晨时开闸,万舸争流。朝廷有令,粮价家高过每斗20文,常平仓开仓平抑粮价。”

“之前供应少了一成,常平仓每日平价售粮5万石足以抑制粮价,可是粮价一直涨到官家40文,昨日起常平仓每日平价售粮10万石。”

“眼下供应多了,但是京中粮价非但没有平抑,反而疯涨,乃是有人囤货居奇。”

李隆基认真思虑了一番,有些疑惑的问道:“日售10万石,仍然疯涨?每人每月耗粮不过28斤,这相当于长安人口增加二成供应量。”

前面说过唐朝俸禄,是由1禄米、2职田、3月俸、4力课、5常规实物待遇等组成,还有一些实物赏赐。以平价粮食(10文一斗118斤)购买力折算,唐朝一两银子等于4600元人民币。一品官员一年俸禄折算380两白银,相当于后世180万元,九品官员一年俸禄折算26两白银,相当于后世,12万元。相当于高薪养廉,所以大唐前期官员贪污人员很少,政治还算清明。

但是雇佣吏员称流外,设分九等,一等最高每月500文,九等吏每月只有150文,更别说长安百姓收入。

由此可推算出,40文一斗,长安平常百姓是很难承受的起。

宋璟冷哼了一声,继续说道:“长安供应少了一成,商贾闻风而动,常平仓放粮至少吃进了五成以上的粮食!”

“他们左手放钱,五进十出,右手卡着粮食不卖,百姓去他们的钱柜借钱,又到他们的粮店买粮。”

“倒一倒手,就赚了关中百姓们的地,赚了百姓们的工坊,赚的还不够多吗?这些人简直是丧心病狂,把手伸进常平仓和义仓?”

李隆基眉头紧锁的听完了宋璟的说法,放钱其实就是借贷,五进十出就是借十两银子,钱庄只给五两,最后还钱还给钱柜十两。

百姓们拿着借到的钱去买他们囤货居奇抬价的粮食,还要背负高额的利息。

李隆基面色不善的看着姜健,疑惑的问道:“长安粮仓乃是重地,可会有人把手伸到了、军仓、正仓、太仓之内?”

这不等同于将手伸到了李隆基的肋骨上捏住,用于掣肘李隆基的改革?

门阀士族千年传承,家学渊源,能在升任朝堂之上,个个精明如狐狸,

有人从细微处猜到了,改革势必动摇当前食利者,这是要给李隆基一个下马威!

户部侍郎姜健在后面擦了擦额头的汗,颇为无奈,有些事不上称四两,上称千斤都打不住,

“没有,自长安粮价上涨开始,臣就督查各仓储粮情况”。

李隆基轻吐了一口气,还好,敢动军粮,按律也能把你抄家灭族,。

宋璟得势不饶人,看着户部侍郎姜健,继续说道:“户部吏员负责常平仓粮食进入东西两市,万舸入京,粮食屯集东西市,最后为何都散到了几个大商贾手中?”

“长安府开仓放粮,近八成的粮食都被谁给吃了进去?长安府库的粮食,现在都在谁手里!”

“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臣也说不出什么。”姜健含含糊糊的说道,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他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在事情没有定性之前,他不张口说话。

“粮价再涨,群情激奋,会激起民乱。”宋璟大声道。

“户部只管开仓平价售粮,无法管制谁购买粮食囤积,那要问刑部、京兆府及长安、万年两县。”姜健看见宋璟大声,也挺着脖子。

李隆基问道:“长安户部各仓储粮还有多少,往年民间有多少存粮,”

姜健说道:“此次长安的粮困,首先因为人口增加,消耗增多引起的,长安往年每日需运粮1.5万石,可余量三千余石,今年每日需粮2.2万石,每日差8千石,上阳到潼关六千马车已是极限,广通渠也没有大船。”

宋璟在一旁开口道:“姜侍郎,你是在怕什么,关中户部登记是有3万顷田地,然长安官吏众有3.9万多人,官职田大多在关中,占田有几千顷,这些田是不缴纳赋税的,还有禁军18万人,府兵屯田1.2万顷,真正缴纳朝廷赋税不足5000亩,长安民间所需粮食几乎全靠外运。”

姜健盯着宋璟问道:“宋明公,是让户部收缴官职田和府兵屯田的赋税吗?大约不知关中土地肥力减退,许多官员职职田几乎收不到多少粮,不信,去黄门侍郎卢怀慎家中看看,什么叫家徒四壁!”

李隆基看着两人说道:“等等,姜侍郎,按照你刚才所说,往年长安每日运粮是1.5万石,实际消耗粮食是一万多石,有几千石是可以储备起来。”

姜健回答道:“圣上,自景云二年,长安发生粮食短缺,户部就增加运粮,三年下来六仓是存粮一百万石,军仓50万石每月需往陇州、秦州边军运粮10万石,禁军每月需5万石,军仓只能维持三月之久,为防战事起,这粮是不能动的。正仓、太仓所存粮食仅有5万石,只能勉强维持皇城官员、禁军、长安用度,义仓存粮有10万石、常平仓存粮今日不足5万石,其余都在东都洛阳的转运仓内,存有150万石。”

李隆基说道:“也就是长安粮食的全部存粮,一月之后六仓储备必定用完,粮危还是会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