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粮食危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春节休沐结束,大明宫紫宸殿,黄门侍郎卢怀慎就直接给满脸笑容的李隆基出了大难题:“陛下,今年的差感到粮价比往年涨了三倍有余。”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道:“可知原因?”“缺粮”
老天,你这是什么脑袋,我不知道缺粮,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缺粮。卢怀慎是个傻缺?
户部尚书魏知古出列道:“新皇登基,万国朝拜,遣使来贺,今岁有新开制科恩科,各地学子均提前前往长安,新增人超十万,长安在册登记人口已达八十万人。”
“魏尚书,可有良策”
“殿下,西汉时期长安人口也才不到三十万。关中地区有郑国渠灌溉万顷良田,最多时的可耕地4.45万顷,然百年兵乱灾荒,耕田破坏,肥力减退、土地结块。可供耕地不足3万顷。导致关中自产的粮食,即便在丰年只能勉强维持朝廷的运转,很难有盈余。一旦遇到天灾,长安就会有断粮的风险。”
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如果缺粮,难道不能从其他地方调粮吗?答案是能,但也没那样容易。长安所处的关中号称“四塞之国”,虽有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优势,但也意味着交通多有不便。长安南面是秦岭、东面是崤山山脉。因此虽然邻近富庶的四川盆地、华中平原,但在古代的交通技术下,想要翻山越岭运输大批粮食,耗费巨大,并不可行。
水运,对长安来说也难以生效。因为黄河在今三门峡市一带,存在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砥柱山等多个岛屿及半岛状礁石。这些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名为:鬼门、神门、人门的三股急流。成语中流砥柱说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礁石。船只在经过此处时,极易触礁倾覆。历史上从东汉至北宋的历代王朝,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削平这些礁石,打通三门峡水道,但终因技术难度过大而放弃。
因此,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转走陆路,哪一种方式都耗费巨大,付出的财力、人力、物力,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格。
正因为长安交通不便、粮食消耗量巨大,因此如果遇到灾荒,无论是发放储备粮还是外地调粮,都不足以解决问题。隋唐两代的皇帝只能另辟蹊径,通过迁移受灾地区的人口,减少灾区的粮食缺口的救灾。
而长安城中,皇帝的宫廷和朝廷百官无疑就是消耗粮食最多,直接产出最少的群体。因此在灾荒之年,皇帝将朝廷迁移到洛阳,一方面可以保证皇室、百官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是避免与民争粮,将关中地区有限的粮食,留给百姓。
根据史书的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就因为关中饥荒,暂时迁都洛阳,开了隋唐两代君主“就食”洛阳的先河。之后隋炀帝营建洛阳为东都,并开凿大运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预防都城潜在的粮食危机。
而女皇武则天时代,选择直接迁都洛阳,因此免于频繁奔波。只是长安作为关陇世家的聚集地,对李唐皇室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定都长安能更高效的处理西北边防事务,因此在神龙政变,李唐皇室从武则天手中,重夺大权后,唐中宗还是选择将都城迁回长安。
可中宗回长安四年后,即公元709年,关中爆发大饥荒,朝廷虽然紧急从关东调粮,但因道路险阻,运输所用的牛死亡率超过80%,运到长安的粮食根本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群臣请求皇帝移驾东都洛阳。然而,唐中宗却认为“就食”东都有失帝王威严,并反问群臣“岂有逐粮天子邪?”
唐中宗的硬气,最终只能让百姓来买单。这一次灾荒造成的损失虽然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民间记载可得出,长安粮价每斗达1200文,每日饿死着数十人,甚至有些官员饿晕在路上长安城门每日百姓有万人外出,甚至拍卖家财,举家迁移。
这也是李隆基还是平王时,当时提出迁十万长安百姓走运河前往幽州。为以后迁都幽州定都北京做准备。
李隆基看着长安舆图道:“每逢岁灾迁都洛阳,难得风调雨顺,去岁丰收,二百多各国和部落使团,各道州府人员回京恭贺,与参加科举的学子,一下子多了十多万人。”
魏知古道:“殿下,往年需东南运送漕粮400万,今需680万石。”
李隆基指着关中地图说道:“都说八水入长安,隋修建广通渠引渭水,自长安城到潼关,此渠可用。”
魏知古道:“可用,但只能行二三百艘小船。”
看着舆图,李隆基道:“渔阳县伯卢怀慎与工部侍郎马衡宇令都水监、河渠署组织维护广通渠所有船只。”
“工部尚书裴怀安领将作监各署、征招关中百姓十万修建加宽广通渠潼关到上阳城(今三门峡)道路,,明文公告每日给钱10文,报名者先给十天80文钱,出城再给20文,每日再给口粮二斤,”
魏知古听闻,出列刚要开口,李隆基无视继续道:
“中书省拟旨,今岁迁民入河北道屯田筑城,关中凡愿迁民者,一切费用皆由朝廷负担,另命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进驻洛阳。长安城防由北衙6军接管。”
魏知古站在原地,见李隆基说完到:“百姓服徭役朝廷从未给过工钱,如此恐百姓养成恶习,无钱不服徭役,圣上,此列不可开。”
台上的李隆基笑道:“都说户部尚书砖头缝里能扣除七粒米,看来此传言不假乎。”众臣听到纷纷低头憋笑。
魏知古面色不改:“臣是户部尚书,守的就是大唐米粮,一丝一毫皆不敢浪费,君子勤俭持家方长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