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唠神”郭元振(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殿下,明日斩杀多为武将兵部官员,多与禁军有关,可能会引起禁军人心不稳。”李祎有些担心。

“国家大事,在戎在祀。朕的想法是,兵部与户部联手,核定战亡战伤军士名录,立英烈册,将这些军士的名字写在这些英烈册上。”

“并在长安慈恩寺建一英烈碑,上述为江山永固,万世太平献身英烈万年长青,并建设英烈殿,一面绘画天下混乱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困的人间地狱残像,一面绘画轩辕皇帝大战蚩尤一直到大唐建立万国来朝百姓祥和两幅百米壁画。”

明天先选召祭祀文书,再杀通奸卖国者,然后卖国者石刻埋在朱雀门通往承天门路上,三代之内不得为官为吏,参加科举,此为永例。凡以后通奸卖国者皆依此!

李祎内心感动和佩服,殿下此举就是告诉将士在前面拼命搏杀,而后方却有人向敌人出售会射向自己的弓弩,会杀死自己的武器,而且是杀人诛心,唐朝门阀宗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举,同姓同宗的族人,为子孙后代必会另立族谱,这是一把打击门阀世家一把利剑。

“但是每年只有朝廷祭祀,是不够的,百姓们也应该知道他们的事迹,所以需要雕刻为画本传送天下。

李祎呆滞的看着李隆基,他还是略微小瞧了这位陛下的体恤爱民。

连身后名这种事,陛下都考虑到了。

李祎认真的想了想说道:“陛下,这些战亡、战伤的军士们的家乡也可以立一块碑文,不许几厘地,刻上他们的名讳和功绩,花费不了多少散碎银两。”

“也可令各县修订英烈册,记录本县战亡、战伤名讳功绩,臣以为此乃上善之举。”

李隆基明白,只要唐朝内部不瞎折腾,什么事情都好办,卖国者必须尽快绞杀,否责士兵心寒,军心不稳,此举也可以凝聚朝堂和百姓,也让他们知道通番卖国,必会千刀万剐,祸及子孙。

不过这篇祭文让我大唐的“唠神”郭元振来写,李祎笑了,这郭元振的“唠神”出名还有一个是就是“牵红线”。

郭元振年轻时风度翩翩,又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想选他作为女婿。元振说:“您老人家有五个女儿,不知哪个好哪个差,这事不能着急,让我想想。”嘉贞说:“我的女儿每个都长得很好,不知你喜欢哪个,哪一个能成为你的配偶。你风骨奇秀,不是平常人,我叫每个女儿各自拿一根长丝,你在帷幔前牵哪一根就娶谁。”元振很高兴地答应了。结果,他牵了一根红丝线,是张嘉贞的第三个女儿,非常漂亮,后来同元振一起地位显贵。这就有了后来“牵红线”的由来。

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评价,用在唐朝名臣郭元振身上非常贴切。他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督军时,修防备战,拓地一千五百里。北挡突厥、南据吐蕃,似乎也没打什么胜仗,可突厥、吐蕃就是打不进来。

等他都护安西,在吐蕃、突厥兵威下左支右绌,貌似日子过得挺难受。可等到升任太仆卿,要离开安西了。

周边的部落酋长,却割面恸哭相送(“安西酋长有剺面哭送者”),离凉州尚有八百里,城中百姓就已备好壶浆相迎(“去凉州犹八百里,城中争具壶浆欢迎,都督嗟叹以闻。”)。

有如此控场能力的大臣,您认为他应出身世家吗?错!

这位“无赫赫之功”的郭元振,是从一个县公安局长(通泉县尉)起步的,或者说的再狠点,他干脆就是从地头蛇、黑道大哥起步的。

但之后,郭元振一路升拔,督军凉州、都护安西、两度拜相、封代国公。

如此亨通的官运,究竟从何而来?他又有何过人之处?这就得说到他人生里,两次重要的谈判了。

话说郭正振在公元693年,原本是要问罪,君臣一见面,武则天发现郭元振长得一表人才,且谈吐有度,不是想象中花胳膊、大金链的样子。

便让他呈上诗文一观,郭元振马上掏出一篇旧做“大宝剑”。啊!不是!!是《宝剑篇》呈上。

武则天一看,这是个一直埋没的人才呀!诗里写着呢,“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好!既然“犹能夜夜气冲天”,那就给这小子个机会,让他表现一下,去右武卫做个参军吧!

公元697年(神功元年),郭元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到来了,他的谈判对手是吐蕃军神论钦陵。

要说起钦陵(噶尔·钦陵赞卓),当真是吐蕃不世出的将才。作为禄东赞(噶尔·东赞宇松)的次子,他少年时曾留学长安,还在唐军中实习过,对唐朝政治、军事体系非常熟悉。

松赞干布去世后,继任赞普年纪幼小,以禄东赞为首的噶尔家族,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弄权岁月(吐蕃王朝一共才二百年,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噶尔家族自己玩。这对吐蕃王朝后续的政治体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667年(高宗乾封二年)禄东赞去世后,长子赞悉若(噶尔·赞悉若多布)继任大相主内,钦陵则领兵在外和唐军死磕。

在他的领导下,蕃军连续在大非川、承凤岭、寅识迦河(西域弓月城西南)等地大败唐军,奠定了吐蕃王朝鼎立亚洲的局面。

对于钦陵的领兵能力,唐朝有很清醒的认识,诗人陈子昂在上书中写道:“邇來向二十餘載,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矢。”

陈子昂所说的“迩来向二十馀载”,指的是高宗李治在位期间。

但正像前文所说,武则天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狠人,虽屡战屡败,但依旧死咬着河陇、安西不放。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唐庭吸取寅识迦河之败的教训。王孝杰领十八万唐军再入西域,重挫蕃将勃论赞,“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两年后(延载元年,694年)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卷土重来,王孝杰在大岭、冷泉两地,重创论赞刃(钦陵五弟)的吐蕃、突厥联军六万人。赞刃回拉萨后,被吐蕃赞普以谋刺之罪诛杀。

但很快,钦陵便在陇右找回了场子。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三月,钦陵、赞婆(钦陵三弟)在素罗汗山(甘肃临洮附近)大败王孝杰、娄师德,唐军损失惨重。

战后,吐蕃军队以唐军尸体筑“京观”炫耀武功,史称“尸骸高与天齐”。为此,武则天贬“王孝杰为庶人,贬娄师德为原州司马”。

在取得素罗汗山大胜、抄掠凉州后,钦陵并未继续东侵,而是很怪异的止兵息鼓,“复遣使请和亲”。

之所以,钦陵会选择和谈。主要原因在于,继续攻击河陇难度很大,他希望携大胜之威,不战而屈人,逼唐朝放弃占据优势的安西四镇。

郭元振和论钦陵的野狐河之会,就是在这种态势下展开的。

野狐河之会,摸清吐蕃心机,算死军神钦陵!

钦陵见到郭元振后,稍作寒暄便单刀直入,“今天恩既許和好,其兩國戍守,鹹請罷置,以便萬姓。各守本境,靡有交爭,豈不休哉!然以西十姓突厥,四鎮諸國,或時附蕃,或時歸漢,斯皆類多翻覆。乞聖恩含弘,拔去鎮守,分離屬國,各建侯王,使其國居,人自為守,既不款漢,又不屬蕃,豈不人免憂虞,荒陬幸甚。”

这段话的意思是唐蕃既然和好,为避免纠纷,两国应该各自撤军,让安西地区的十姓突厥自治,唐蕃都不干涉。

钦陵话说的很冠冕堂皇,但逻辑上却有点问题。

安西四镇周边的突厥部落,从贞观二十二年起(648年),便开始内附唐朝。而西突厥十姓部落,也于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编入唐朝的羁縻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