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潞州十策(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新年过后第六天,李隆基前往新建的屯营进行调察,一身素色棉衣,像个走货的货郎,带着两名护卫。
走进屯营寨门,过年走亲访友的多,宅墙上瞭望的也没在意。没走几步听见纺机的声音,就在篱笆外询问:“某路过,家中有人吗?”
只见一健壮男子自房中出来,愣神一会,突然躬身行礼:“殿下,福寿安康”。
李隆基也是诧异,出城三十里,有人认出他。
“你是?”
男子沉声道:“某是潞州猛虎二团三营六队一伙三什长王狗儿,在功赏现场见过殿下。”
旁边路过人,一看,好家伙,王爷来了,一会儿全屯男女老少人几乎都来了。
王重手握短刀刀柄,王传仲拿着毛笔,紧紧的站在李隆基身前护卫着。进入屯营,只有他们两,王传仲是以账房身份,只有毛笔,其余三十余王府护卫都在屯营之外,可别出什么事,两人一个头两个大。
李隆基示意两人让开,让王狗儿上前来,
“不要紧张,孤只是来看看”院子里没有坐的,李隆基见有几块石头,指着石头“来,坐下一起说说话”
王狗儿,一惊,见李隆基要坐下,赶忙躬身“殿下,等等”
转身就想冲向屋内,拿着一麻布被子出来,要放到石头上。
李隆基不肯,王狗儿执意。李隆基大喝:“王狗儿,服从军令,把杯子拿回家。”
这时屯长来了,拿着一张兽皮道:“殿下,这是今年早春猎的一张狼皮,坐上暖和,不着凉。”屯长褐色脸庞,脸上有皱纹和刮伤留下的疤痕。
李隆基坐下,屯长,录事,武参事就坐旁边,羡慕的看着王狗儿,这是多大能耐,王爷都上门了。
王狗儿不知所措的站在前面,狗儿的老娘端了碗热水,放在旁边,李隆基让王狗儿坐在旁边石头上。
聊起家常:“家里几口人,是新搬到屯里的,还是老屯户,对这次新屯建设有什么意见。大家都可说说。王传仲你记一下
在聊天得知,王狗儿是老屯户,王狗儿是军户籍,过了16岁就去折冲府报名,去年府兵变革符合标准留了下来。
家里有8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哥哥嫂子还有两侄儿,他,还有12岁妹妹。按照新屯规定,15岁以上45岁以下男丁80亩,女丁20亩,家里共有180亩,其中水田100亩,牛马各三头。
牛马轮换着耕种,需20天就把粟米种上,男的种地,女的捣麻织布。
“去年有功赏奖金和军饷,府衙发装备衣物伙食,住的也好。
打算后年说媒娶个媳妇。”王狗儿脸色有些红。
“好啊,好日子,就有好盼头。”李隆基笑道。“要好好操练。”
“现在虽说不去征战,但一定操练好,才能保卫家园,保护家人,让好日子长长久久,这是军人使命”李隆基对王二狗说道。
“喏,军人使命保国卫家平天下!”狗儿道:“牢记当兵使命,不忘做人根本”军纪官们要求我们把殿下讲的话记住,还有那首歌,回家后唱给家里和乡亲们听,这是命令。
李隆基笑了,这命令是他下达的,就是让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影响老百姓思想。
“王狗儿就是你大名吗?”李隆基问道。
“请童生起名,那先生可恶,欺负某大人不识字,写了名字。之后我就叫王狗儿了。”王狗儿有些气愤。
这是被那童生给坑了。
“孤给你换个名吧,你是猛虎营的兵,叫锐武吧。”
“锐字指锋利,敏感,精良,武,字英勇,果敢,威风。希望你能如名字英勇锋利,犹如猛虎捕食,撕碎敌人”李隆基道。
王狗儿跪下要给磕头。
李隆基怒喝:“起来,我的不跪。要站的顶天立地,保家卫国,不妄五尺男儿身!”
王狗儿起身“谢殿下赐名,某以后就叫王锐武!”他娘担心孩子,颤颤巍巍说道:“殿下,孩子刚才不懂事,摸怪!”
屯长起身,对狗娘道:“没有怪罪你孩子,殿下给狗儿改名叫王锐武了。”
李隆基向狗儿娘笑道:“大娘,不要担心,今日只是说说家常话。”
狗儿娘懵喃喃说:“殿下给狗儿赐名了,那是王家多大福气。”
李隆基又问屯长一些情况,
屯长道:屯子有1822人,285户,有男丁600人,女丁530人,60岁以上老人56人,算是大屯,田地20000亩,水田12000亩,今年浊漳河边修建筒车四个,水库一座,开荒200亩,开荒的树木,石头,给屯营盖了牲畜篷,里面有牛300头,驽马400匹。乡绅罚没宅院,府衙要求先改学堂。”
这里原本有一部分因乡绅和寺庙“长生钱”(高利贷),利息达30-100%,许多人还不起,只能是成为佃户,有卖儿女的,违反,《大唐六典》中就有关于借贷利息与利率的规定,“凡质举之利,收子不得逾五分,”,按律查抄寺庙和乡绅,罚没土地等等,主犯给流放了,其余的男的矿工,女的去了官营纺织作坊。佃户转农户了,也都分了地,还需要内迁有10户。
李隆基点头道:“你这个屯长干得很好,身为屯长就是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和乡民们多想办法,互相帮助,现在有多少到六岁需要识字的孩子。”
屯长愣神看了看旁边的录事,那老者道:“殿下,屯里今年六岁以上不满丁龄者男女共264人”
李隆基老者“某高寿,安康。”
老者回礼:“某王心智,今年54岁,早年读了些书,没考功名,后来孩子大了,唉。年岁大了。腿脚不变,是屯里人,今年屯里需要会记录和算学,某就出来了。”
老人那一声叹息,李隆基心里明白:大唐读书识字明理的童生不少,科举一年录取才三百人,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