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远景希望(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郝灵荃无法决定他妻儿的死活,只能把书信送往京师,请陛下圣裁。

他写了一封极长的奏疏,将辽东地区的诸多情况都写到了奏疏里。

他很庆幸,陛下允许武官使用俗字俗语,放在以前,他都没法写奏疏,只能让人代笔。

郝灵荃再次感慨,现在将士的运气真好,在开元年间做勋臣,是件轻松的事儿。

而此时紫宸殿内,也有一封奏疏很长。

首先就是工部这几年兴建治水有方,还发明了不少水利器械,用于治水。

工部最近在准备一个超级大工程,他在准备修一条长达三百六十里的人工渠,这个人工渠共计有三百多条支渠,建成之后,能灌溉十万顷田亩,要建一座长达三百步的拦河闸,号天下第一锁。

工部请三百万银币,督造这个水利工程,他扬言此渠三年之内建成,则河套立刻成为塞上江南,大明北方粮价立刻降至一石五十文之下。

王守一还在勘察,一步一个脚印,在图纸上不断的描绘着他看到的蓝图。

不仅如此,王守一还说,若是陛下不肯给钱,他也有点办法,就是穷耗民力,不过需要三十年之期。

这条人工渠名叫明君安民渠。

论拍马屁,武将诚不如这帮读书人!人家是专业的!他只是中途出道!

看看人家多么浅显易懂,多么直白!

这条渠是大皇帝陛下为了安民修的!

饮水浇灌时,不忘引渠人。

李隆基对这条明君安民渠持赞同意见,哪怕是花点,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次就是麻袋风在信安城的开元冶铁工坊正式开建了。

几乎和冶铁工坊相同的配置,属于大唐的官冶所,这官冶所烧燋、炼钢、制造农具工具,安定民生之上,会有极大的贡献。而且这个官冶所的优质钢材,会通过官道驿路送至京师,锻造大唐所需甲胄等物。

里面还奖励一件事情,马车在河套沙土地车轮容易陷落,有人发明有轨道路,下铺设稻草砂石土,上面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材,由木材铺设的轨道,马车轮子稍加修改,车轮踏面设计为圆锥形,一旦车轮向外倾斜,锥形面可以快速修正马车的中心位置,轮缘卡在铁轨上,可以有效防止火车出轨,并且在转弯时起到引导作用,帮助轮对顺利通过转弯,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马拉车在轨道上跑。由于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在上面快速平稳的行驶,而无需担心坑洼的地面,甚至换马可以达到一天400公里的惊人速度,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

穿越来的李隆基知道,此项发明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为了解决秦军五十万大军的粮草问题,当时秦军墨家弟子的创作。秦始皇“车同轨”的统一轮距为6秦尺,相当于1.386米,这就是秦帝国的标准轮距。铺设宽宽的6秦尺木头轨道。

“车同轨”对秦帝国来说,人口有3000多万,所管辖的区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在当时的世界,属于超级大国。“车同轨”施行之后,立刻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蜂鸟效应”。首先,有了标准轮距,也就等于统一了所有道路(车辙),这不仅能提高车子的行驶速度,也必然能促进车辆的发展。

对秦国而言,车辆制造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型工场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秦帝国的所有车辆已经实现了互换性的标准化制造和生产,而且在现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更有“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的记载。

政治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有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这使帝国统治的运输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帝国的控制距离可以延伸得更遥远,帝国掠夺的财富和奴役的人口也随之更多。

我们常用“闭门造车”作贬义词,其实在古语中,它还有后半句,即“出门合辙”,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但出门去行路时,却能和车辙完全吻合。

这就是标准化的意义。

王守一的意思是,此项发明,可以在大唐一些地方进行推广,如此便捷快速的运送方式,而且修路也不是如驰道那般复杂。

大唐车距是4.52尺,相当于现代1.4米,

还有关于河套地区的官道驿路,也在风风火火的建设之中,一共八百里沟通规划、靖安、信安、云中、集宁府官道驿路,已经开始了主干道的修缮。

靖安府的官道会和陇右夏州卫官道驿路沟通,信安府官道驿路会和榆州府沟通。那是秦朝秦始皇修建的驰道。

秦统一全国,领土扩大,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以及供秦始皇巡行全国各地,在数年之中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网。

统一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带)上郡道、齐(今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东方道,南至吴、楚(今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的驰道,滨海道。路面宽五十步,沿路每三丈远植松树一棵。

又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蒙恬北伐匈奴后,修筑了自咸阳往北,经上郡到九原的秦直道,全长1800里。

此外,对西南地区,在四川还修筑了五尺宽的“五尺道”和为了穿越岭南而开的“新道”,秦岭栈道。

王守一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口迁徙。

自从大唐得胜,河套富硕的消息传到了河东和关中之后,有很多百姓的心思动了起来。

这几年京兆府和东都府地方的百姓增加比较快,听说河套一亩田能产粮三石以上,已经有一些百姓开始打听朝廷迁民的政策了。

而且一些靠近河套州府的百姓,从河东杀虎口,关中的谷口已经开始进入河套,分批入河套。

李祎拿不太准,现在在放任自流,请求朝廷定夺此事。

还有就是关于关税折银,解运京师,第一批二十万两已经上路了,会有十万两进内帑,十万两进国帑。

李祎不是王峻,自然不会让陛下设一个河套铸币所这种事,银币乃是朝廷权力,哪怕是麻烦点,银子送至京师,然后再支取银币。

这是朝廷体统大事,他是不会随意评论朝政的。

河套整体,欣欣向荣,百姓情绪还算安定,有六万边军在河套足矣。

当然,李隆基也接到另外的一封奏疏里,为张景焕陈情,尤其是妇孺殷氏之事,张景焕被俘投敌,乃是死罪,这是毫无争议的。

可是妇孺和孩子呢?

这是件棘手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了契丹的情报,他拿不准,请陛下定夺。

郝灵荃的奏疏走的六百里加急。很快,在过年前,送到了京师。

李隆基收到了奏疏,看了许久,然后叫来了李明翰,靖安司专门负责督办国家安全事宜,查奸是其中一事。

“张景焕有没有跟随契丹使者入京来?”朱祁钰认真的问道。

李明翰摇头说道:“并没有,张景焕投敌之后,就一直在松漠契丹王庭,因为自己会医术,就一直为契丹王室贵族问诊看病,今秋随后跟随契丹人去了兴安岭。”

“也未曾联系朝中某人吗?”李隆基眉头紧皱的问道。

他首先要确定张景焕做了哪些恶,才能决定这妇孺的下场,但是情况似乎有点变化。

李明翰摇头,大唐抓了很多的奸细了,连一些私下贩卖铁器和粮食私贩都有登记,凡不听禁令的,知道的他抓干净了,张景焕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清二楚。

张景焕的确是投敌了,但是既没有为契丹前驱,也未曾为契丹画策,更未作恶。

李隆基看着手中奏疏摇头说道:“这当贰臣贼子都卷成这等模样了吗?得给大明交税,才能当下去吗?”

他略微有些无奈,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武则天改唐为周,搞出了四祸齐出,山外九州的将领惶惶不可终日,那时许多受到被迫害官员,选择了不忠不义不孝的道路。

若是没有武周代唐之变,这些事儿不会发生。

李隆基想起一个典故来,那就是曹操焚毁手下暗通袁绍书信。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极弱,袁绍拥兵十余万,曹操手下的部将,就和袁绍暗通款曲,而后曹操大获全胜,缴获了这些书信,焚毁了。

三国志武帝纪曰:「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魏氏春秋中,曹操解释了他为何这么做:「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张景焕的事儿,能够引用曹操这件事吗?

当然不可以。

彼时是曹操与袁绍内战,大家当时都是大汉忠臣,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此时张景焕投靠的是契丹人。

彼时只是暗通款曲,并无实质投敌,此时张景焕连名字都改为了胡名。

即便是曹操对于实质投敌的人,比如阳安太守的李通等人,也未曾饶恕。

背叛就是背叛,背叛不可原谅。

李隆基没有太祖皇帝的大气,容不得背叛。

太祖高皇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罗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