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安东都护府(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刘渤说道:“少狼主可以修书一封,由我代为呈给大唐陛下。”
“不过,想问一下当初谁给你起的这个名字。”
李孝恭说道“当初起汉名,是舅舅说李孝恭是大唐凌烟阁唯一的郡王开国功勋,希望我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唐的一员猛将!”
刘渤说道:“少狼主,这个名字是当今陛下的祖上的名讳,既要给陛下呈请,这汉人名字需要更改一下。”
其实这个少狼主的名字应该是李骁功,结果是当时他舅舅看他时,在纸上写此子当学李孝恭,就因为别的事情匆忙回去了,因为契丹新任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领众叛乱,虽然武则天迅速派兵前往平定,但契丹的大部分地区却归附于后突厥。唐在契丹区域的一些羁縻府州陷落,唐朝在契丹部落内所设府州治所内缩,管辖范围变小,后来合并为安东都护府。
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和东北地区一个强悍的敌人有关,这就是高句丽。
在隋朝和唐朝前期,高句丽堪称是头号大敌。高句丽最强盛时,疆域约有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中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这三大牛人都拿高句丽没什么办法。隋炀帝亲征高句丽还引发了国内的反隋斗争,还记得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吗?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也是无功而返。
很多人嘲笑唐高宗李治怕老婆,李治其实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堪称一流。只不过老爹和老婆的名气太大了,李治的风头被盖了下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名将李勣(徐茂公原型)、薛仁贵等人讨伐高句丽时连战连捷,最终以攻克高句丽国都平壤为标志,高句丽被中原王朝征服,(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后来的高丽没有关系),东北大定。随后,唐高宗在原高句丽国区域设置了安东都护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平原面积巨大,适耕地非常多,唐朝为何不在高句丽区域设立郡县直接管理呢?咱们所说的东北平原,在辽宁省的部分多集中在辽宁西部,约以沈阳-辽阳为界,东部多是山区,朝鲜半岛更是如此。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朝廷对山区的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中原人也没有动力去高句丽区域生活。中原的耕地和水源已足够养活高宗时期唐朝的四千多万人,谁愿意去“苦寒之地”?
对唐朝来说,高句丽区域的价值更多的是军事上的,确保唐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不能再让东北地区出现类似高句丽这样的强硬王国,更符合唐朝的利益。
唐朝的安东都护府,治所放在了高句丽故都平壤。之所以放在平壤,有一种说法是冲着新罗去的。新罗位于朝鲜半岛南部,虽然臣服于唐朝,但谁能保证新罗不会成为第二个高句丽?新罗联合唐朝消灭百济时,就没少扩大地盘,“其(地)界益大,西至于(黄)海。”安东都护府的北边是靺鞨诸部,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渔猎时代,不像新罗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封建国家。
如果站在高句丽的立场上,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就是为了镇压高句丽,不让其死灰复燃的。唐朝为了防止高句丽人反抗,在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将高句丽三万八千多户的贵族富人迁到中原的江淮之地,防止他们在安东作乱。剩下的高句丽人虽然人数不少,已无财力和朝廷对抗。
即便如此,安东都护府刚建立时,依然爆发了大规模的高句丽复国运动。时间是公元670年,吐蕃和唐朝发生大战之时。高宗时期的唐朝,内政虽然有些混乱,武则天没少浑水摸鱼,但唐朝的国势依然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的复国运动根本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很快就被唐朝东州道行军总管高侃给弹压下去了。
只是呢,这一战把平壤打烂了,平壤是很难再成为治所了。唐朝那么强大,修建一座城池很难吗?没办法,吐蕃在西线牵扯了唐朝太多精力,唐朝不得不在西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东北方向没有吐蕃这样的强敌,新罗实力较弱,所以重建平壤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很迫切。
在这个基础上,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唐朝把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向北迁到了辽阳。辽阳位于东北平原的边缘,地势较为平缓,从中原向辽阳运送物资也较为方便。虽然之后又把安东都护府治所北上迁到了今抚顺附近的高尔山山城,但依然是东北平原的边缘,比平壤复杂的地势好多了。
安东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大都护,下面还有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唐朝的第一任安东大都护是魏哲,魏哲死后,由薛仁贵接任,然后由薛仁贵打压了分散、小规模的高句丽叛乱。包括大都护在内的都护府各级官员,多由中原来的唐人担任。
由于唐朝的战略重心不在东北,安东都护府的战略重要性略有下降,从武则天开始,安东大都护就由幽州都督兼任,后改为平卢节度使兼任。而在安东都护府控制下的各羁縻州官员,出于稳定因素的考虑,自676年之后,原由汉人担任的职务改任高句丽人。
随着李隆基的登基对东北战略的调整,安东都护府的治理在玄宗初年(公元714年)又向西迁到了今抚顺附近的高尔山山城,并设立大唐渤海海军,建设港口。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墨啜可汗的跨苏垮台,后突厥快速分崩离析,李隆基就直接让禁军和幽州、安东的边军迅速对东北的契丹、奚人、靺鞨诸部进行最快速度合围驱赶。
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刘渤这次给这个契丹的少狼主改名字,应该说改正过来。
“李骁功”刘渤说道,“骁勇有功”。
大唐皇帝陛下说:“凡对大唐有功者,大唐皆有赏赐,不论身份何人。”
“李骁功”少狼主拿起那张纸,“好!”
此时松漠都护府,郝灵荃正在狩猎,确切的说,是在附近拉练禁军。
郝灵荃学的是陛下当初在京师搞大阅安定人心的手段,大军越是威武,松漠越是安定。
当然郝灵荃狩猎还有是抓那些想要躲避钞关的商帮,一旦碰到就开始恐吓。
当年魏哲当初对付商帮的手段,大约就是请客、杀头、收下当狗。
军队不可谋财,这是铁律。
人挪活,树挪死,也不是不可以变通。
请客可以改为通告威胁,杀头改为斥候驱赶,收下当狗改为经营之道。
平定沿途匪患、平整官道驿路、维护市集安定,这些做好了,商贾不就自己愿意走了吗?
大差不差,都是一个路数,这是变通之法。
郝灵荃看着三个商队走进了松漠府,笑着说道:“两位游击将军,你们的这些招数,全都教给我了。”
“你们定要把这些商帮,悉数送至松漠府户房交税。”
“咱们不懂文人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那是陛下研究的财经事务,咱们呢?就把陛下吩咐的事儿做好。”
“陛下要收税,他们就必须得交!”
郝灵荃已经跟着这些禁军将领学了很久,这些手段他们不说得心应手,但也是聊熟于心了。
大军要保证大唐收税的权力,这就是禁军在河套的责任之一。
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下军阶,职位是果毅都尉,两人都点头说道:“末将遵令!”
游牧经济虽然畜牧业发达,但是具有单一性,生活资料相对匮乏。而中原地区农业发达,畜牧业较薄弱,因此二者常常互通有无。
互市也是中原王朝与契丹进行经济沟通的重要方式。契丹用马匹、牛羊等牲畜及畜产品与中原王朝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这种大规模集市性的贸易活动,在唐王朝的严格管控下进行,中原与契丹互通有无,对两者颇有好处。
互市不仅加强了唐王朝与契丹的经济联系,也弥补了周边各部落生活所需。除契丹之外,东北诸族也积极与中原进行互市来往,他们常以名马、皮张、角弓等土特产品与中原汉族进行交易,用来换取绸缎布匹,枣、栗、粮食等农产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