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炮舰下水(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十万大山:1840》最新章节。
李九章现在今非昔比,广州有啥消息,他很快就能知道。
听到大比之后,要调整知县的讯息后,李九章不禁头疼起来。烟酒行生意渐入佳境,“丰南号”在钦州布局烟叶种植,正是发展时期,这时候要调走了,谁来给“丰南号”撑腰呢?
和便宜妹夫沈云峰提了一嘴,沈云峰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别省钱,使劲花。”
李九章想了想,还是得花钱,不花钱,万一调走了,损失更大。
所以,李九章也开始使起劲来,把通过商业网络捆绑的势力都动员起来,然后银子流水一般开始撒出去。
邓思源此时并未将李九章当做对手,只是在商战上使了一手棋,将李九章的卷烟的势头阻上一阻而已。
沈云峰也不知道有邓思源这样一个莫名的敌人,卷烟的生意还在布局之中,还要向更多的城市去渗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必须要有,否则后期仿造货出来,将顾客的口味先拿下了,以后就会影响销量。
这就像后世,中国的烤烟型香烟很难向其他国家销售一样,人家的口味已经养成,你很难突破。
到了九月,美里船厂的两艘蒸汽机运输船终于到了钦州,钦州的航运公司就此开始营运。
有了地方官府的背书,运输船沿途可以停靠广州、厦门、汕头、宁波,直至上海。
蒸汽机船的快捷非常受到欢迎,除了“丰南号”的货物,其他商人的货物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蒸汽机船运载。
运输公司除了关键岗位的人是“丰南号”的职工,其他水手、杂役都是在钦州或者廉州等地雇佣。
因为跑国内运输,显然,京族三岛的人不能大量使用,那毕竟属于外国人,经不起各地官府检查。
人力资源紧张,外围的企业以后都将在当地聘用,不直接成为“丰南号”的职工。当然,“丰南号”职工的待遇肯定是最优的。
航运业的巨大市场对船厂的产能有着强烈的需求,文莱船厂就是一种边建设边生产的模式。
但生产的船只也仅限于“丰南号”体系的公司,包括与文莱国合资的运输公司以及“新东方公司”。
路易斯按照当初的约定,他还在蒸汽机生产中分得一杯羹。对于沈云峰能在文莱国建设船厂,他是无比高兴,他已经开始做起了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的美梦。
现在迫切的需要船只,文莱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不可能仅仅靠“丰南号”一家提供,需要将文莱国的特产木材、香料和矿物运出进行贸易。
但这些特产变现最大的限制就是运输能力,但造船是需要时间的,再说美里船厂的生产能力还要给军舰。
第一艘炮舰已经下水试航成功,第二艘也完成了大半,这两艘炮舰加上两艘海盗船将是海上对付英军舰队的主力。
在冬季到来之前,这两艘炮舰必须都试航成功,人员和武器装备都要到位。
炮舰装配火炮24门,远低于英国海军三级战列舰70-80门炮的水平,是英国海军普通护卫舰的中游水平。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进攻中国的远征军,共出动了2艘三级战列舰,21艘普通护卫舰,轮船14艘。
此时的英国海军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强大的海军,火炮100门以上的一级战列舰接近20艘,火炮90门的二级战列舰14艘,火炮70-80门的三级战列舰45艘。
整个英国海军舰艇总数在500余艘,但此时英国人的海上霸权遍布全球,舰艇也驻扎在全球许多的基地。
英国本土、地中海以及东印度—中国基地算是驻扎海军舰艇最多的几处。东印度—中国基地大约有60余艘舰艇。
东印度公司的主力舰是被称为“东印度商船”的四级舰,有56门炮,另外就是40门炮的黑墙护卫舰,都是三桅帆船。
蒸汽轮船一般配备火炮不超过10门,一般都是护卫作用,还有进入内河攻击。
虽然新下水的炮舰在火力上不如英国海军的数量,但是在机动性上却是远远超过英国海军的帆船炮舰。
而且,新式膛线炮,无论射程和精度、烈度都远远高于老式火炮,炮身整体体积要下降许多。
为了控制炮身的重量,新式膛线炮的射程还是稍低于英军主力大炮的射程。
缺点就是炮弹的造价在这个时代要高于铸造实心铁炮弹。而且产量也不高。
为了补足这个缺点,炮舰将配备大量的火箭弹用于补充火力不足。
总体思路,是要利用机动性将毛教员的游击战精髓用在海上。
此时的文莱国,由于大基建的投资,以王都为核心的区域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商贸氛围。
无论是华人还是土着,向王都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王都城内的房屋租金已经开始上涨。
本来就着眼于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新南号”与王室合作开展了廉租房的投资。
王室提供土地,“新南号”投入建设资金,在王城外围建设了一批棚户,以低廉的价格租给新来的土着。
这种初期投入是赚不到什么钱的,但是棚户区的商铺还是可以收到一些较高的租金。
在这方面,奥马尔·阿里·赛福鼎二世还是比较清晰的,人气的集中不容易,即使不赚钱,也要把这批人安顿下来。
“新南号”此时在文莱的任何举动都牵动着王公大臣的目光,即使不赚钱的项目,也会有一些人试探跟投。
为了引导这些人参与基建投资,“新南号”又成立一家房地产公司,与几个王公大臣合股,又建了一批廉租棚户。
有了这些棚户栖身,在沿海公路、船厂这些基建项目上从事力工的苦力土着们就在王城周围生活下来。有了这些人,华人们就开始倒腾衣食住行的行当,而华人本身又需要居住和商铺,整个王城及周边开始欣欣向荣起来。
整个的源头,就在基建项目中投入的资金一大部分变成了人员工资,然后流通到市场中去。
在这种流通中,王城的税收开始增加,一步步走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减少向其他领地吸血的需求。
在这种推进人员和货物流通的条件下,部落与平原之间的交换开始增加,布匹、容器和铁器这些货物的销售量变大,部落压箱底的一些金银贵金属也流向王城,用于交换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