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招釜底抽薪(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十万大山:1840》最新章节。

去告状李九章身为朝廷命官却暗地里从事贱业。算了吧,只要他邓思源敢告,就是一大批官员的对立面。

谁不搞点副业,就靠朝廷这点俸禄一大家子吃屁屙风啊,都是桌子下面的事情,你邓思源敢翻上来说,下次谁敢收你一分钱。

邓思源是官场出来的人,自然知道有些规矩不要去触碰。再说,有什么证据说那烟酒行是李九章的,哪个官员搞贱业不戴白手套的。

但一想到防城县,他就想起几年前的事情,有个销售鸦片的网络想踏足防城县,最后两个人在防城县失踪的事情。

为了开拓钦廉那块地方,自己还特意去找了钦州知州孟一昳,孟一昳是答应了,但是后来那家销售鸦片的在廉州不明不白被人杀了不少人,就退出了那边市场。

现在这样一联系起来看,这个防城县不简单啊。能在这个不简单的地方搞出卷烟这个东西,这个知县李九章也不简单。

一个绍兴人,想在广东折腾!邓思源不禁从鼻子里哼了一口气,你是虎,那也只能是过山虎。

邓思源有邓思源的办法,他曾经是官场的老油子,现在也是官场的寄生虫,自然会用他擅长的手段除掉生意场上的敌人。

走了几家府邸,邓思源没有攻讦李九章,一副爱才惜才得口吻,说防城县李九章是个人才,听说近些年政声清明,政绩卓异,都早已奉满三年,都没得到升迁,最少也要换个要缺。

· 清朝知县的职位根据“缺”的不同分为三六九等,主要依据“冲、繁、疲、难”四字标准。?“冲”?:指地理位置重要,交通频繁,战略位置重要。?“繁”?:指行政事务繁重,政务复杂。?“疲”?:指财政状况不佳,赋税滞纳过多,民情疲顽。?“难”?:指治安状况不好,民风强悍,犯罪事件多。

具体来说,知县的职位等级如下:?简缺?:这是知县职位中最低的一级,通常分配给事务较少、难度较低的县。

中缺?:比简缺高一级,分配给事务较多但难度适中的县。

要缺?:这一级别的知县职位事务繁重,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经验。

最要缺?:这是知县职位中最高级别,通常分配给事务极其繁重、管理难度极大的县?

像防城县这样的穷乡僻壤,只能算的上“疲”,但因为是边疆临海,又算的上“冲”,其实要算上中缺。像李九章的升迁,升迁为知府的可能只在千分之一,升迁为知州的可能大概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平调到要缺的县继续担任知县,或者去知府衙门任同知或者通判等佐官。

奉满即三年或者五年任期满,一般来说就要调任,防止县官在一个地方任职久了产生舞弊。

规矩是规矩,但是实际操作之中,很多知县即使奉满,也难得到调任。

但规矩还是规矩,一旦有人真把规矩当成事提出来,那就不得不是个事儿了。

邓思源这招叫釜底抽薪,你李九章敢在这里这么折腾,就因为你是知县正印官,要是把你升迁到哪个府做个佐官,就没那么大的实权。

烟酒行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种植收购烟草这种事情,新任的县官不就一句话的事情,把你根子给断了。

官场之道,在于点到即止,伤人用的是暗劲。邓思源的说法,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拿了人家的钱财,为人家办事。办的都是桌面上的事情,就不问原委,少些麻烦。

官场上混的都是人精,邓思源没事来你这里为一个知县叫屈,当真找你谈心啊。目的还不是动一动这个知县。含笑点头,不说对,也不说错,反正这意思,我知道了。

走了几家在官员考核升迁上有点话语权的府邸之后,邓思源也就没再做啥了。这就像在池塘里扔进去一颗石子,等着看满池子涟漪起。

李九章此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邓思源这个人,居然开始谋划他。

不久之后,广东官场就开始隐隐传出消息,年底大比之后,或许要调整一些超出任期较久的知县。

这么一来,有心的人就开始朝广州跑了。

清朝知县的级别较低,皇帝很少干涉他们的任免,这是由吏部和各省督抚掌握着任免大权。

清初时期,知县,都由吏部来决定任免。

当时,全国的知县等级划分并不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确定知县的缺分,而是以赋税多寡来判断。

但每个县的情况都不同,仅仅以赋税多寡来决定缺分,会导致治理地方变得困难,出现“人地不宜”的问题。

雍正登基后,积极听取各省督抚的建议,决定以“冲、繁、疲、难”四个字重新确定全国各知县的缺分。总体来看,四字最要缺和三字要缺的知县不多,大多数是中缺和简缺。

新的标准制定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雍正发现吏部在选拔知县时往往只考虑他们的出身和资历,而忽视了他们的行政能力。

许多被选为最要缺和要缺知县的人,上任后根本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

各省督抚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向雍正提出建议,最好是从本省的知县中选出有能力的人来填补最要缺和要缺的职位。

可以说,督抚的建议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在本省任职过的知县,才更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雍正是一个务实的皇帝,他听取了督抚们的建议,将最要缺和要缺知县的选任权交给了各省督抚,这就是所谓的“题缺”。

尽管题缺制度很好,但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吏部的人事权。随着时间的推移,督抚们对权力的欲望也不断膨胀,吏部和督抚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进入乾隆朝后,各省督抚以“地方难以治理”为借口,纷纷请求改调中缺和简缺的知县为要缺。乾隆皇帝以精明着称,他知道督抚们名义上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却是为了争夺权利和利益。

道理很简单,只要将中缺和简缺变为要缺,知县的任免权就掌握在督抚手中。这样的做法显然遭到了吏部和乾隆帝的强烈反对,为了保持中央和地方政治生态的平衡,乾隆下旨,规定原定的各种缺分不得随意更改。

所以,想调任到中原或者江南富庶地区的,或者要升迁的,要到吏部去跑步找人,想在两广境内调任的,那就要找两广总督府衙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