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谁主天下(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苟在乱世当地主》最新章节。

“百姓愚昧罢了。”冒襄苦笑道:“黄台吉兵临城下,北都人心惶惶,而袁崇焕号称五年平辽,受皇帝诸多礼遇,却换来这样的结果,百姓心里的那杆秤自然会心向皇家,再加上黄太吉施反间计,万民不明所以,只当袁崇焕卖国求荣,自然人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这么说,袁督师不该死?”

“该死!”冒襄斩钉截铁道:“不管怎么说五年平辽的话是他说的,黄台吉杀到北都,席卷山东北部,致使无数百姓惨死也是真的,他辜负皇帝信重,辜负满朝期望也是真的。”

邓平笑道:“那你前面也说他不该死。”

“学生说过不该那时候死,再怎么说辽东经过袁崇焕几年打造也是固若金汤,这也是黄台吉迫不得已绕道而入的原因,但学生认为,辽东的骄兵悍将在当时只有袁崇焕能震慑,在没有谁能取代袁宗焕镇守蓟辽之前,只因谣言便妄杀驻边重臣,只会让边疆将兵心寒齿冷,这也是在袁崇焕死后,诸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叛逃降贼的根本,也正是因为这三将叛逃,让黄台吉拥有制造火器的能力,进而在对草原诸部的征讨中屡战屡胜,迅速壮大。”

邓平呵呵道:“这和魏忠贤之死倒是很像,在我看来,魏忠贤自然该死,可崇祯就算杀魏忠贤,也该扶持过一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魏忠贤出来压制朝廷,也不至于在没了权倾天下的豪横宦官后,满朝党争不断,朝廷乌烟瘴气。”

冒襄不置可否,他是儒家读书人,天然对宦官没好感,对魏忠贤这种势压满朝的大太监更是恨入骨髓。

如果邓平一开始问他魏忠贤该不该死,他唯一的回答肯定是该死,而且不会让魏忠贤死的那么轻松,最不济也得五马分尸、炮烙或者凌迟……

“我再问你,若你是崇祯,从天启帝手里接过这摊子,该如何挽大明之国祚?”

冒襄神情一震,这话要是换其他人问,他肯定会说惶恐、不敢……

可这里是黄州,是安国公问话,而且他还准备做邓平的官,那还有个屁的顾忌。

“学生会敕令天下宗室勋贵纳银,亲王百万、郡王减半,公府三十万,侯府二十万,伯府十万,不纳者夺爵!

会学戚继光那样在穷山恶水间征选悍民,选一良将,用人不疑,以戚继光练兵之法日夜锤炼。

另外,遣使与清廷议和,哪怕屈辱送钱送粮也在所不惜。

待到兵成,先灭内贼,再绝外患!”

邓平点头,微笑道:“有理有据,若如此,大明或许还有生机。”

“学生浅见,让国公见笑了。”

“那你觉得若大明亡,谁能取而代之?”

“自然是国公。”冒襄笑道:“若非觉得国公有定鼎江山之力,学生又岂会来到黄州,岂会参加公务考核,力图为黄州之官?相信每一位参加公务考核的考生都如学生一般认为。”

邓平呵呵道:“你这信心比我还足呐。”

冒襄正色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公土改之政能收天下民心,国公能让数以百万计投奔黄州的百姓丰衣足食,国公让万民能自给自足,让孩童有书读,还说女子能顶半边天这样的豪言壮语,莫说天狼营强悍,国公即便没有天狼营,也只需国公一声令下,便可得数十万愿为国公征战的效死之兵。”

徐屺暗暗点头,冒襄之言不虚,如今这天下对安国公而言,已是唾手可得。

“李自成和张献忠呢?”

“张献忠鼠辈尔。”冒襄不屑道:“夜袭黄梅之后便成了惊弓之鸟,恐怕此生也再不敢和国公正面交锋,如今潜入四川,妄图据天险,割据称王,不过痴心妄想罢了,来日国公大军西进,张献忠除了俯首称臣再无他途。”

徐屺再次点头,华夏乃大一统之天下,妄想割据,不过自取灭亡罢了。

“至于李自成,凭心而论,若无国公,以李自成之威势,这天下或有一争之力,最不济也能将朝廷赶去南方,最后形成南北朝,划江而治,不过既有国公在,李自成造反多年,最后只能是空梦一场罢了。”

“清国如何?在没有我这个异数的情况下。”邓平再问。

“清国?”冒襄微怔,说真的,他从没想过清国会入主华夏,可安国公为何会提清国?

略微思索,冒襄决定实话实说。

“学生从未想过清廷有入主中原的一天……”

“为何?”

“清国人口不过十余万,又有山海雄关阻隔,即便能破关而入,区区十万子民,又岂能统治千倍于己之汉民。”

“假设清国破关,以清兵之勇,杀败李自成问题不会太大,若清国大肆杀戮慑天下,安知不能奴汉民?”

冒襄蹙眉,若如此,清国能得天下?他也不敢笃定。

邓平淡笑,他站在上帝视角看历史,自然知道正确答案。

可冒襄不是,甚至这全天下的人也没谁会认为满清能继大明之后,成为华夏最后一代封建王朝。

甚至于满清自己都没这念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杀败李自成夺取北都之后,满清那些王公大臣想的也是狠狠抢上一把之后抬腿回老家,奈何北都被李自成祸害的太狠,以至于满城百姓对于清国到来,竟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也让多尔衮看到统治华夏的一丝可能,于是让在盛京已经登基的小皇帝顺治火速来到北都,在紫禁城再称了一次帝,宣示华夏有了新的主人。

时也,命也……

“你见解不俗,比如阐述的明若亡,亡之因,我也深表赞同,不过我还听到过一种说法……”

“学生愿闻高见。”

“有人觉得明亡于财政破产。”

冒襄笑道:“大量土地被兼并,海量人口成为隐民,国家赋税一年少于一年,征的税恨不得征到几十年之后,大明之穷,确实冠绝历代,说明亡于财政破产,倒也贴切。”

邓平洒笑,不经意道:“还有人说大明实亡于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