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战端开启(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东海悲歌》最新章节。

朝鲜起义军领袖全琫准等人鉴于继续对抗会引起外国武装干涉,便放弃了“驱兵入京”的计划,同意和朝鲜政府谈判,“相议官民相和之策”。朝鲜地方官员严世永、洪启薰等人被迫答应起义军提出的12条改革方案,其中包括严惩贪婪暴虐的官吏、两班和富豪,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废除苛捐杂税和公私债务,废除奴婢和贱民制度,严惩私通日本者,平均分配土地等,史称全州和议。同时,政府还“许置执纲于各郡”。 1894年6月11日,起义军撤出全州。起义军在其控制区内的53个郡县建立执纲所,作为自己的政权机构,以贯彻执行全州和议的12项改革方案,管理当地一切事务。

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如今,这样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在全州和议达成后,日本右翼间谍组织“天佑侠”便潜入起义军内部,藉此刺探情报,鼓动农民们再次起义,以挑动中日冲突,不过没有得逞。而就在清政府命聂士成率部队入朝鲜镇压起义军的同时,海野太郎所属的部队接到日本政府的命令:为了保护在朝鲜的侨民和使馆将于近日在朝鲜仁川港登陆。太郎并不知道万云龙在聂士成的部队里,心里不断地祈祷不要在战场上遇到好兄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借太郎出征前回家探视父母的机会,儿玉美智子向太郎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美智子告诉太郎:“自己从中学时代起就爱恋着太郎,希望太郎这次出征朝鲜一切顺利,平安回国后会把太郎介绍给自己的父亲认识。”美智子说完后将一个御守塞到太郎手里,告诉太郎这是特意在神社为他请的,希望他此次出征能够平安。太郎心中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他和美智子两情相悦,担忧的则是若是要得到美智子父亲儿玉源太郎的认可必须要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立下战功才行,立战功就意味着要杀人。

1894年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6月28日海野太郎所在的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日本提出“中日共同改革朝鲜方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政府拒绝了“中日共同改革朝鲜方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日本不宣而战,7月25日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