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桥乡之《赶场》(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陈平文集》最新章节。
和大多数桥乡孩子一样,我喜欢跟着父母到街上赶场。在桥乡每逢二、五、八都是赶场的好日子,大人们暂时搁下手里的农活,大清早吃过早饭,便匆匆忙忙地往群山之脚的桥乡老街赶去。
桥乡被人们称为五马归槽的地方,龙河从街道边穿流而过。四周的五座山相拥在一起,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每到赶场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流从山上涌向桥乡,老街上很快热闹起来。
山村里的人们,大清早就起了床。将家里收拾个干干净净,然后照顾好牲畜,关好门窗。急匆匆地往街上赶。下坡上坎,穿过丛林,迈过梯田,走入乡村大道。此时,三三两两的人流已经形成。一路上,遇见熟人打个招呼;遇见陌生人点个头;倒是充满浓厚的乡情味。经过一番爬涉的人们,终于到了老街。卸下一身疲惫,带着抵达的欣喜开始赶场。
老街从街头到街尾,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充满。清冷的青青石板街道,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变得热闹拥挤。从羊角寨下来过顺天桥开始你便能感受到赶场的热闹氛围。首先经过一两家老食店。然后,靠后河边的是猪市场。老街的猪市一向生意很旺。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大人们总要从这里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买回一两头仔猪。等到辛苦地饲养一年之后,临近春节之前,便可以杀上年猪,一家老小,邻里上下,都聚在一起吃香香的泡汤肉。在猪市还有成年肥猪的买卖,这基本上是屠夫们和生意人的事儿。
再往前走,还有一些住户人家。他们都是桥乡的老住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前面有一家相馆,算是街上的一大亮点。相馆融了一些时代繁荣发展的元素。这里是青春少年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留下青春的尾巴,只需咔嚓一下。相馆里陈列了数张岁月的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印证着时光的足迹以及岁月的美好。
相馆对面是一家榨油房,店主是云峰山上的人。每到赶场日子,四面八方的乡亲,背着家里自种的油菜籽,交给榨油房的老板加工。随着机器快速地运转,明亮光滑的新鲜菜籽油从榨油机渗出来,散发出阵阵清香。机器后面,一大块一大块菜饼,一卷一卷地有规则在缩成一团。人们在榨油房外坐着聊天,主人和顾客忙着加工,别有一番热闹景象。
继续往前,可远远望见一栋造型别致的房子,是当地的邮局。据说是很久以前,杨家大地主的产业。桥乡邮局上面印刻着众多的五角星,煞是好看。邮局镌刻着桥乡人太多的记忆和美好。在那里有一个古旧的取信窗口。窗口里面有两排木架,将桥乡十几个村子按序排列。一个村一排位置。取信的人每次经过邮局,怀着兴奋地心情上前取信。邮局的大姐耐心地为大家查找信件。或有或无,或欣喜或失落。但是大家都怀着一份希望和期待地心,等待远方亲人朋友的来信。在那没有电子通信的岁月里,邮局和书信陪伴我们渡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邮局对面,是桥乡小学。再往前走约20米,便是小学校门了。校门两边是些小卖部或者商店。我记得有位退休的张校长在这里开了家商店。每次父亲带我经过的时候,都会和老校长聊聊天。老校长总是和蔼可亲,和爸爸总是聊上半天。而我,总是对商店里的玩具和糖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门的正对面,有一个小巷子,巷子直通河边。站在岸边,可以看见河中有一条青石铺就的路直通河的对面——中堆坝。有时候,河对面渡口的人也从这里经过。这是在河水干枯时节。若遇上春夏雨水较多季节,洪水泛滥,万万是不能从此通过。危险!危险!桥乡小学承载着桥乡人太多记忆。在我的记忆里,有学校的老教学楼、有古旧的大礼堂、有飘香的香樟树和三层楼的洁白教学楼。而很多桥乡人的记忆,便是这从里开始的。这里向通向未来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瓦屋山方向的人们是从老街上场口方向赶场。走完全部的羊肠小道,临近龙河边,一座坚固美观的石桥呈现在眼前。这座石桥据说是1982年特大洪灾后,在时任马书记的牵头下,举全乡人民之力兴建的一座民心桥。它将老街一边的瓦屋、云峰、长沙、茨谷等村庄全部连接起来。从此,老百姓赶场风雨无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通讯还较为迟滞。写信成为最通用的交流工具。需要打电话只有在直赶场的时候,在商铺边有专用电话,5角钱一分钟,成为唯一可以和远方亲人传递重要信息的工具。我们时常在大桥右桥头边的一家商铺打接电话。老板和老板娘态度都很好。久而久之,大家成为熟人。有时候他们还帮我家传达,从很远地方亲朋好友捎来的消息。
俗话说,赶场打铁是一天。的确如此。父亲每天早上出发,然后在路上做些收鸡鸭的小买卖,到中午时分才能到达街上。然后交了货,取了货款,最后才忙着找个小餐馆吃个饱饭。然后是赶场办事。
每当父亲赶场一天,疲劳地回到家里的时候,西边的天空已经漫天云彩。天很快就来黑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