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公元前537年之东周列国(十八)(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三公子夷昧面对王位的继承,也表现出了与两位兄长诸樊和余祭相似的高风亮节。
夷昧在得知自己将继位时,坚决不肯登基,他坚持要将王位让给自己心中最尊敬的四弟季札。
夷昧之所以如此推崇季札,是因为季札在各国间的访问中,以其卓越的才智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季札曾奉吴王余祭之命出使各国,他的外交之旅不仅是国事的交流,更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
在鲁国,季札观乐并品评其优长,他的见识和智慧让鲁国的君臣钦佩不已。他的言行不仅增进了两国的友谊,更提升了吴国的国际地位。
在齐国,季札与相国晏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的交流充满了智慧与尊重。
在郑国,他与相国子产交换了衣带,这一举动象征着两国间的友好与信任。
季札的外交之旅中,最为感人的一幕发生在徐国。徐君对季札随身佩戴的宝剑流露出了羡慕之情。
季札察觉到了徐君的心意,虽然他当时未能将宝剑赠予徐君,但这份心意已经深埋在了他的心中。
当季札完成使命归来,再次经过徐国时,得知徐君已经去世,他便来到徐君的坟前祭奠。
在一片肃穆之中,季札解下了自己的宝剑,挂在了坟前的树上,以此兑现自己心中的承诺。
随从对此感到困惑,季札却回答道:“贵在心交,我的心里早已答应送给他,怎么能因为人死了就失去信义。”
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季札的高尚品德,更彰显了他对友情和承诺的重视。
夷昧得知季札的这些事迹后,对他的敬重之情愈发深厚,他坚持要将王位让给季札。
但季札宁死也不同意接受王位,他认为自己不适合成为一国之君,更愿意以一个贤臣的身份辅佐兄长。夷昧无奈,只得自己继位成为吴王。
夷昧在位期间,深受季札的影响,他采纳了季札的建议,致力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他罢兵安民,与各国和睦相处,使得吴国在他的治理下,度过了一段太平无事的岁月。
夷昧的统治,虽然没有季札那样的传奇色彩,但他的贤明和对季札的尊重,同样为吴国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季札以其贤德和才能闻名于诸侯国之间,各国对季札继立为王的期待甚高。
吴国对于王位的传承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种判断不仅基于季札的个人意愿,也基于对国家未来和稳定的深思熟虑。
据《左传》记载,在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吴王夷末派遣屈狐庸出使晋国,以通两国之好。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晋国的赵文子向屈狐庸询问了关于季札继位的可能性。
赵文子问道:“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何如?”
屈狐庸回答道:“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若天所启,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季子,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
这段对话反映了吴国对于王位继承的看法。屈狐庸的回答表明,吴国认为季札不会继位,因为这是先王的命令,而非天意。
他认为,如果天意要开启新的王位继承人,那么应当是当前的嗣君,即具有高尚德行和审慎度量的君主。
这样的君主能够得到民心,使国家事务有序进行,这才是天意所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