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公元前537年之东周列国(十三)(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君臣、父子关系的看法,强调了各司其职的重要性。同年,孔子因齐国大夫的排挤,不得不逃回鲁国。
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至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的这段时间里,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起伏。
他在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对季氏家臣阳虎擅权的现象表示了批评,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因政治上的不和,最终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鲁国政治失望的结果,也是他追求理想、传播思想的开始。
公元前496年,孔子及其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他们抵达卫国,希望在那里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卫灵公对孔子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给予了相当的礼遇。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一个有名的女性政治人物,以她的美貌和智慧闻名。她对孔子的学问和声望感到好奇,决定召见孔子。
召见是在卫国宫殿中的一间雅致的接待室内,南子身着华丽的服饰,佩戴着精致的首饰,她的姿态优雅而自信。
孔子则穿着简朴的学者服装,带着谦恭的态度进入接待室。两人的会面充满了正式和礼节性的气氛。
南子对孔子的教义和思想表现出了兴趣,她询问了孔子关于礼、仁、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问题。
孔子则以他特有的智慧和沉着回答了南子的提问,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对道德伦理的坚持。
然而,这次召见在孔子的弟子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特别是子路,他对孔子见南子一事持有批评态度。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性格较为直率、重视礼仪规矩的一位。
在他看来,南子作为一个女性政治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召见孔子,不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
子路认为孔子作为一位道德导师,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闲言碎语。
在召见结束后,子路当面向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担忧。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孔子见南子的行为可能会被卫国的贵族和民众误解,从而影响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誉。
孔子面对子路的批评,以平和的态度解释了自己的动机,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南子作为政治人物的尊重。
这一事件在《论语》中有所记载,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对于道德和礼仪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同时,它也展示了孔子在面对弟子的质疑时,如何以宽容和智慧来处理分歧,以及他对于道德教化和个人修养的坚持。
尽管子路的批评出于对孔子的关心和对礼仪的坚守,但这也考验了孔子作为一位导师和领袖的判断力和应对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卫国期间,孔子得知了郑国贤臣子产去世的消息,对此他感到非常悲痛,并称赞子产是古代慈惠之人的典范。
孔子在卫国居住了大约10个月,最初卫灵公给予了孔子与鲁国相等的俸禄,即俸粟6万,但并没有给他具体的官职,也没有让他参与政事。这种表面的尊重并没有转化为实质性的政治合作。
后来,由于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了谗言,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疑心,甚至派人公开监视孔子及其弟子的行动。
这种不信任的行为促使孔子决定离开卫国,他们打算前往陈国。然而,旅途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