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公元前537年之东周列国(十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公元前537年,鲁国鲁昭公在位。
鲁昭公,姬姓,他的名字裯(根据不同史料记载,名字有所差异,如《史记索隐》作稠,《史记集解》作袑)。
鲁昭公是鲁襄公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为鲁国的君主。他的母亲齐归,是来自胡国的女性,归姓,并且有着齐这个谥号,因此在称呼上被称为齐归。
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君主、贵族等人物按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齐归的谥号“齐”可能与其个人品德或事迹有关。
公元前542年,鲁国经历了一次王位的更迭。这年六月,鲁襄公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太子姬子野继位。
不幸的是,姬子野在同年九月便去世了,这导致鲁国需要再次寻找合适的继承人。
根据当时的继承规则和贵族间的协商,鲁人最终决定立敬归之妹齐归的儿子,即公子姬裯为新的国君,是为鲁昭公。
鲁昭公即位时年仅十九岁,但他的性格仍带有儿童时期的脾性,这引起了一些鲁国大夫的担忧。
叔孙豹,作为鲁国的重要大夫之一,对立鲁昭公为君表示了反对。
他引用了当时的继承法则,认为应当立同母之弟或庶出的长子为君,且在年龄和贤能相当的情况下,应通过占卜来决定继承人。
叔孙豹观察到鲁昭公在服丧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哀痛,反而面有喜色,认为这不符合一个君主应有的仪态和情感,担心鲁昭公若成为君主,将会给季氏带来忧患。
尽管叔孙豹有此忧虑,季武子却未听从他的建议,坚持拥立姬裯为鲁昭公。
在鲁襄公的葬礼结束后,鲁昭公的行为再次引起了争议——他三次更换了丧服,这在当时的礼仪中被视为不合规矩的行为,因为通常丧服是固定的,不应频繁更换。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在其统治的第五个年头,前往晋国进行朝拜,拜访了晋平公。
在这次外交访问中,鲁昭公在郊劳的欢迎仪式以及随后的馈赠等所有外交礼节上,都表现得十分得体和周到。
这种对外交礼仪的精准把握,让晋平公对鲁昭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晋国大夫女叔齐面前称赞鲁昭公是非常知礼的君主。
然而,女叔齐对晋平公的赞誉持有不同看法。女叔齐认为,鲁昭公虽然在仪式上表现得无可挑剔,但这并不代表他真正懂得了周礼的精髓。
女叔齐进一步阐释说,礼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礼节和仪式,它更深层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执行政令,保持与百姓的联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女叔齐指出,鲁国的实权已经从国君手中流失,被国内的三大政治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所控制。
鲁国的公室权力被这些家族分割,导致国君的权威和影响力大为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对国君的关注和忠诚也在逐渐减少。女叔齐认为,鲁昭公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内部问题,寻找解决权力旁落和政治腐败的办法,而不是过分沉迷于琐碎的礼仪学习。
女叔齐的这番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君主职责和礼的本质的重要问题。
一个真正的知礼君主,不仅要精通礼仪的形式,更要理解礼的深层含义,并将其应用于国家的治理之中。
鲁昭公的行为,虽然在外交场合赢得了称赞,但在国家治理和政治改革方面,却可能显得疏忽和不足。
公元前 537年,季武子主持“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继续强化了季氏专鲁的政治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