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公元前597年之佛教起源(二)(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这次结集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导致了东方大众部和西方上座部的隐然出现。

百年后,因为对“大天五事”的争议,东西方比丘公开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据记载,随后这两个部派又进一步分化出了二十个派系,佛教的部派时期由此开始。

几十年后,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王阿育王即位,他统一了印度,并成为佛教的虔诚信徒。阿育王广建佛塔,厚供僧侣,使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很多异教徒为了生计问题而混入佛教出家为僧,并坚持自己的宗教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佛法,导致佛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为了整顿佛教,公元前256年,阿育王迎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召集了一千位精通三藏的僧侣,在华氏城举行结集,历时九个月,旨在整理三藏,重新确立正统的佛教教义。

结集后,阿育王派遣了大批高僧大德到世界各地弘传佛法,使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佛教在各地的影响力。

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贵霜王朝的第三位国王迦腻色迦王在位时,为了解决佛教部派之间的争议,举行了第四次结集。当时佛教内部派系林立,各据己见,难以断定谁对谁错。

迦腻色迦王就此问题请教了肋尊者,尊者建议重新结集,以确定佛教教义。

于是,国王召集了五百位阿罗汉、五百位菩萨、五百位学者,在迦湿弥罗城结集三藏,推选肋尊者和世友菩萨为上首,历时数月,造三十万颂,完成了《大毗婆沙论》。

从这次结集开始,印度佛教经论有了文字的记载,为佛教经典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部派佛教时期,虽然小乘佛法在各地广泛流行,但大乘佛教的种子也在悄然生长。迦腻色迦王时期的马鸣菩萨便是大乘佛教弘扬者之一。

马鸣菩萨是肋尊者的弟子,他所著的《大乘起信论》对大乘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大乘佛教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菩萨(Nagarjuna)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和《大智度论》等,对大乘佛教的哲学思想体系做出了系统化的阐述。

龙树菩萨以其深邃的见解和广泛的著作,被誉为“千部论师”,在中国佛教中更享有“八宗共祖”的崇高地位。

继龙树菩萨之后,提婆(Devarshi)、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hu)、德慧(Gunaprabha)、护法(Dharmapala)等菩萨大德相继出现,他们继续弘扬大乘佛法,使其盛极一时。

这些大德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佛法的传播,还包括对佛教教义的深入阐释和发展,使得大乘佛教的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然而,到了公元八世纪,婆罗门教的改革者商羯罗(Shankara)开始对佛教产生冲击。

商羯罗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并将婆罗门教改名为印度教。

他一边重振婆罗门教,一边排毁佛教,这对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尽管如此,由于波罗王朝的崇奉,佛教在东印一带仍然保持了五百年的传承,这段时间是大乘密教由盛至衰的时期。

大乘密教,也称为金刚乘或密宗,它结合了印度教的仪式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佛教修行方式。

公元十一世纪,伊斯兰教的入侵对佛教在印度的存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伊斯兰教徒焚烧寺院,屠杀僧侣和信徒,导致佛教在印度的实践和文化传统受到严重破坏。

一些密教大师被迫逃离,经过克什米尔等地逃入西藏,或逃至尼泊尔一带,这使得佛教的传承在这些地区得以延续。

到了公元十二世纪末,佛教在印度的存在几乎绝迹,这标志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

与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形成鲜明对比是,佛教在我国香火极其旺盛。

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裂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