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公元前1557年之二里头遗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碳14测年方法是目前考古研究的“标配”。从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碳14测定,通过研究基本确定,二里头遗址一共分四期:

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80年至公元前1610年,三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前1560年,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0年。

在考古学的分期中,第四期被定义为二里头文化的偏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出二里头遗址第一层为代表的遗存。

这些遗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它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大约在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9年。这个历史时期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尽管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的跨度不长,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却是逐渐衰落的。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上。

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水平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出现了降低的趋势。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然而,在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却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这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里头都城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都邑功能性文化遗存:都邑路网是中心区的井字形道路网络,这种规划有序的道路系统为城市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此外,还有大型礼仪建筑,如宫城城墙和宫殿建筑,这些建筑物体现了王权和政权的象征意义。

2.官营手工业作坊:在作坊区,夯土围垣围绕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如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铸铜作坊和夯土建筑等。

这些作坊的存在表明了当时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3.高等级墓葬:在二里头都城中,贵族墓葬使用青铜器和玉器作为陪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阶层的富裕程度。

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

虽然没有城墙,但二里头宫城是中国最早的宫城,面积近10.8万平方米,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

它也是最早采用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与明清紫禁城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宫城内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多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二里头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面积达到数千至上万平方米,拥有能够容纳上万人的广阔庭院。

中国的宫廷礼制起源于二里头时期。在聚落内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存,包括高等级的青铜礼器、兵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贵族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宫廷礼仪制度的物质表现主要通过青铜器和玉器来体现。

二里头遗址拥有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面积达到1.5万至2万平方米,用于生产铜礼器等物品,如铜爵、铜斝等。

这里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其中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尤为著名。

二里头遗址有中国最早绿松石器作坊,并首次在宫殿区贵族墓中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长约80~90厘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