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公元前1737年之华夏(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是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王。

他的祖父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芒,父亲是第十二任王姒泄,而第十三任王姒不降则是他的长兄。

作为帝泄最小的儿子,姒扃于帝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年)在王都老邱出生。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急症去世了,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

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的喜爱。长大后,他变得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

因此,姒不降认为他有治国之才,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夏王姒扃的哥哥、第十三任王姒不降认为他不仅有治国之才,还具备天子的品德,是帝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于是,在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年),姒不降突然做出了禅让王位给弟弟的决定,自己退居二线。

起初,姒扃并不愿意接受这一决定,但面对兄长严厉的批评,他意识到自己应以天下为重,不能感情用事。

最终,他答应了即位,但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才能使用自己的年号。

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

这时,他才正式改元纪年,将癸丑年(前1748)定为帝扃元年。

在姒扃执政期间,夏王朝表面上依然保持着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而发生纠纷。

姒扃深知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贵族的人口迅速增长,他们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却对国家和社会毫无贡献。

与此同时,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由于缺乏婚姻自由以及繁重的劳动和贫困生活条件,后代延续缓慢且数量逐渐减少。

从公元前1737年开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各种矛盾。

在这些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员体系。

他设立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位大臣是他的高级顾问,负责协助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务。

前疑主要负责在皇帝面前提出疑问和建议。

他们需要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有深入的理解,以便在皇帝面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皇帝更全面地了解国家的运行情况。

同时,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的建议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方向。

后承的主要任务是执行皇帝的命令和决定。

他们需要对皇帝的命令有准确的理解,以确保命令的正确执行。

同时,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权威和执行力,因为他们的决定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执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