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公元前177年之大汉王朝(十二)(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在处理中央政权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时,贾谊认为,单纯的仁义是不足以维系国家统一和稳定的。

贾谊深刻认识到,对于诸侯王这些拥有强大势力的政治实体,不能仅仅依靠仁义恩惠来维系关系。

他强调,仁义恩惠是君主的“芒刃”,即锋利的剑,能够赢得人心,

但如果没有权势法制作为“斤斧”,即坚实的斧头,来巩固国家的根本,那么仁义的剑也难以发挥作用。

贾谊认为,只有在确立了权势法制的基础上,再辅以仁义恩惠,

国家的德治才能得以广泛传播,从而赢得天下人的敬仰和拥护。

贾谊将诸侯王比喻为“众髋髀”,即难以驾驭的势力,他认为如果放弃了权势法制的制约,

而仅依赖于仁义恩惠,就如同用锋利的剑去对付难以驾驭的力量,最终会导致剑的折断或缺损。

因此,他主张在施以仁义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制的建设,

以法律来约束诸侯王的行为,确保中央政权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

这种思想体现了贾谊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现实主义态度。

他认识到,在一个由多个强大势力构成的国家中,单纯的道德感化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于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贾谊在《道德说》中展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儒家道德论的深刻理解。

他试图将儒家的道德伦理与宇宙观相结合,寻找一个更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这一尝试不仅体现了贾谊个人的学术探索,也反映了汉儒自陆贾以来的一种新动向,

即自觉地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充实和完善儒家思想体系。

贾谊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源于“道”,

而“德”则是“道”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在他看来,阴阳、天地、人与万物都是由“德”所生,而“德”又是由“道”所生。

这样的观点与《老子》中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相呼应,

贾谊借此将道家的宇宙观引入儒家的道德论中,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哲学背景。

贾谊进一步阐述了“德”的内涵,提出了“六理”和“六美”的概念。

所谓“六理”指的是道、德、性、神、明、命,这些是德的六个方面或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了德的完整体系。

而“六美”则是指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

这些是德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应当追求和实践的美德。

通过这种吸取道家思想的方式,贾谊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论证。

他不仅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还试图解释道德的来源和本质。

这种尝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它不仅丰富了儒家的哲学内涵,也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贾谊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者,尤其是董仲舒产生了重要影响。

董仲舒在贾谊的基础上,全面吸收道家学说,重构了儒家思想体系,

提出了“天人感应”等重要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宇宙观和道德论。

贾谊的《道德说》因此成为了汉代儒家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标志着儒家学者开始更加开放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也预示着儒家思想将朝着更加综合和系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