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要质量还是要资本(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瀚海驭风》最新章节。

风电行业的闭门会,名义上是一场闭门交流,实际上也是给上级领导的一次成果展示会和政策研究的指向会。

因而与会人员延续之前峰会时的名单,除了——中层零部件制造商无法参加外,各主要风机整机制造商的代表与大型风电场运营主管都应邀参会。

这场会议没有任何新闻媒体在场,会场灯光压得很低,四周围满了速记员,气氛比以往任何一次闭门会都更紧绷。

主席台上的能源局副司长扫了一圈众人,简短开场:“今天不是汇报成果,也不是交流心得。是定方向、定规则的会。每一条建议,都会影响未来十年风电产业的基本盘。大家各抒己见,但请务必要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重。”

话音刚落,前排,一个身影缓缓起身。

自然是吴俊豪。

他不紧不慢地拿起麦克风,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节奏:“我建议,将‘风电机组平台化与认证标准’立项提前,明文规定——未来三年,行业主推机型功率不得低于5兆瓦,标准体系同步适配10兆瓦以上直驱平台。总之,简化开发路径,集中资源,减少低效投资好强化出口竞争力。”

台下,有人眼神一亮,更多人微微颔首。

尤其是几家即将布局6兆瓦、8兆瓦机型的整机厂代表,眼中闪过急不可耐的认同。

吴俊豪环视一圈,补了一句:“与其让劣质小机组卷死行业,不如未雨绸缪,统一高功率技术路线,避免低端重复内耗,才能真正走出去。”

有人当场鼓掌,更多人犹豫着举了举手。

气氛一时变得暧昧。

麦麦提就是在时举起了话筒:“我反对立项限功率标准!”

他的语气不大,但十分冷硬,在扩音设备的加持下,整间会场变得鸦雀无声。

麦麦提略一停顿,继续道:“制定认证标准,依我看,必须以系统安全、运行经济性和多场景适配为前提,而不是单纯按兆瓦数划线。今天看似推动产业升级,实则人为制造壁垒,逼死中型创新企业,只剩下寡头把持市场。最终,行业链条失去弹性,供应体系失去多样性,一旦超大型机组批量失效,整个产业链会整体崩塌。

他目光忽然凌厉,依次扫过会场:“大功率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为之配套的可靠性验证体系?有没有适应不同地形风况的模块化方案?有多少中小企业能跟得上资金与技术强度?今天你们拍手叫好,三年后,被大平台技术绑架,价格听天由命,哭都来不及。”

吴俊豪嘴角一勾,嗓音温和却锋利:“麦总的话听着正义,但市场不会等人。美欧已经全面在上六兆瓦以上风机了,而日本的浮式风机都在推10兆瓦了。还留着3兆瓦、4兆瓦,甚至几千兆瓦机组混日子,怎么跟得上全球供货链?靠小工厂撑产业,能撑得起吗?”

麦麦提冷笑:“全球走大机组是事实,但没人靠行政手段立标准卡产业。你想推高功率标准可以,拿产品说话。不是靠抬门槛做掉对手,靠垄断压死创新者。”

两人针锋相对,言辞如刀。

麦麦提眼神一沉,话锋一转,直击要害:“你说得没错,市场不会等人。但真正能站住脚的,不是单靠大功率机型,而是靠质量与稳定性撑起来的体系。”

他环顾会场,声音愈发沉稳:“所以我建议——由经委牵头,联合能源局,尽快出台一份‘重点风电项目建设质量专项监管办法’。

不拦新开发,不设硬性规模门槛,但在项目投运前。

所有塔筒、叶片、主控系统这些关键环节,必须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项目投运前必须通过连续240天满负荷运行的系统级稳定性测试;故障率与运维数据也必须定期归档、统一公开。”

“平台化创新可以有,大功率扩展可以有,但质量底线不能破。”

现场瞬间安静了两秒。

麦麦提继续推进:“谁敢投大机组,当然欢迎。但想拿指标、想进电价目录,就得过得了稳定性验证,靠真刀真枪的实测数据,而不是靠营销手册和实验室吹出来的数值。

新平台也好,老平台升级也好,一律执行动态失效评估,一律过载保护测试。没有特例,没有后门。大厂小厂,统统一视同仁。不合格,别想挂网。”

有几位电网侧代表忍不住轻轻点头。

坐在后排的一位风电场运营主管低声咕哝:“这才是要命的。设备出事故,最终背锅的还不是开发商和运维?”

远处,一位风场运维主管飞快地翻开笔记本,记下了麦麦提提出的“三道门槛”要点——这很可能会成为未来招投标项目的隐性硬指标。

吴俊豪的脸色微不可察地沉了几分。

他端起水杯掩饰情绪变化的,又笑了笑:“麦总当然有麦总的理想主义。不过,产业发展,不可能永远等最完美的标准出来才动。否则,今天不会是我们在这里争,市场早就被维斯塔斯和GE一统江湖了。”

麦麦提挑眉,反击干脆利落:“急着出发当然容易,摔断腿也更快。

推大功率可以,但前提是设备能经得起极端工况检验,负荷跃升冲击试验,以及不低于25年生命周期的疲劳分析。不是靠内部关系,不是靠行政抬轿子。真正有本事的企业,敢竞争,怕标准?那就说明自己心里有鬼。”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进了会场的空气里。

主席台上的副司长没有说话,但视线落在麦麦提身上,神色意味不明。

速记员的笔停顿了一下,又飞快疾走。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路线之争,更是未来十年产业格局生死局的起点

场下,一些风场运营商代表交换眼色,更多的人低头飞快做着笔记——没人敢小看今天这场博弈。

风电行业的未来,是以标准之名重塑,还是以市场之力竞争?

此刻,还无人能给出答案。

就在众人陷入交头接耳之际,主席台上,副司长指尖轻扣桌面,沉声道:“大家先别争论,还有人有补充么?”

话音刚落,后排,一个清冷又微带慵懒味道的女声响起:“我来补充一点。”

唐若曦起身,目光平静,手中夹着一份未合上的资料文件。

她并未没有一上来就气势汹汹,只是抬眸,轻轻道:“大功率是方向,质量监管也必须强化。但我认为,今天更该提上桌面的,还应该有——风资源适配性标准。”

她微微一顿,让这句话落到每个人耳朵里。

“我国地形复杂,风况极端差异,东南沿海高风速区可以上8兆瓦、10兆瓦,但内陆中低风速区呢?高寒山地呢?西部浅海呢?一刀切推大机型,看似效率高,实则还是资源浪费,投资回报率下降,系统负荷剧增。最终可能——表面装机总量上去了,实际发电量反而掉头下滑,行业整体毛利率全面崩盘。”

台下一片轻微骚动,不少开发商和地方能源局代表再度悄悄接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