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蓼蓝之战(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凤弈商途》最新章节。
五更天的梆子刚敲过,苏璃就被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惊醒。她掀开青纱帐,看见窗纸上晃动的火光将人影拉得老长。
“姑娘,出事了!“染坊管事赵嬷嬷的声音裹着晨露的湿气,“崔家的人把城南蓼蓝市围了,说是要现银交易,不给咱们赊账。“
铜镜里映出苏璃陡然绷紧的下颌线。她抓起檀木梳,三两下将散落的青丝绾成男子般的圆髻,发梢还沾着昨夜验色的靛蓝。指尖传来细微刺痛——昨日分拣劣质染料时划破的伤口又渗出血珠,在素白中衣上绽开几点红梅。
“备马。“她咬开妆匣暗格,取出半块鱼形铜符塞进袖中,“让韩九带人去码头截住今早的商船,有多少蓼蓝收多少。“
推开门的刹那,秋风裹着枯叶扑进来。庭院里乌压压站着二十余名女工,每人手里都擎着火把。火光映在她们染蓝的指甲上,像一片幽暗的湖面浮着星子。
苏璃紧了紧杏色披风,忽然瞥见墙角阴影里有个陌生身影。那人戴着斗笠,蓑衣下露出靛青色官靴——是萧璟府上的亲随。她心头微动,想起昨夜观星台上那个借她《授时历》的修长身影。
“姑娘,账房算过了。“赵嬷嬷递来一张洒金笺,上面的朱砂数字刺得人眼疼,“就算把现银全拿出来,也只够维持半月。“
苏璃将纸笺凑近火把,看着火舌一点点吞噬那些狰狞的数字。灰烬飘落在她月白的马靴上,像一场微型雪崩。
“去崔氏绸庄。“她翻身上马,突然压低声音对赵嬷嬷道,“把西厢房第三口樟木箱里的地契找出来。“
崔氏绸庄的朱漆大门前,十来个短打汉子正往板车上装蓼蓝捆。那些本该泛着银霜的蓝草,此刻在晨光中呈现出诡异的紫黑色。苏璃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是被热水烫过的痕迹,药效已损了三成。
“苏掌柜来得不巧。“绸庄二少爷崔弘摇着湘妃竹骨折扇,扇面上“利市“二字金灿灿地刺眼,“今年蓼蓝歉收,我们自家都不够用呢。“
苏璃望着他腰间新换的羊脂玉带钩,忽然笑了:“二公子这钩子上的螭纹倒是别致,像是前朝宫里的样式。“她故意顿了顿,“听说御史台最近在查私贩禁物的案子?“
崔弘脸色骤变,扇骨“啪“地敲在身旁伙计头上:“蠢货!没看见苏掌柜的马车溅了泥?还不打水来擦!“
趁着这阵骚动,苏璃闪身进了库房。堆积如山的蓼蓝捆间,几个账房正往册子上盖崔氏印鉴。她眼尖地发现最下层几捆蓝草用红绳扎着——那是专供军需的标记。
“姑娘小心!“韩九突然从身后拽开她。一支羽箭擦着鬓角飞过,钉在门框上嗡嗡作响。箭尾缠着的布条展开,露出歪斜墨字:“午时前拿《织经》来换“。
苏璃捏着布条的手指微微发抖。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有人明刀明枪地威胁要抢染坊秘传。她望向箭矢飞来的方向,只看见集市尽头妙音庵的飞檐下,一片黛色裙角倏忽闪过。
染坊议事厅里,十二盏铜灯将众人影子投在靛蓝染就的屏风上。苏璃展开《山河舆图》,手指停在标注“蓼蓝三县“的朱砂圈上。
“崔家提前三个月就派人驻守在这些产区。“韩九的旱烟杆在地图上敲出几个灰点,“但有个古怪——他们收购量远超染坊所需。“
窗外传来打更声,子时的风裹着初霜的寒气。苏璃突然起身推开雕花窗,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正悬在飞檐兽吻之上,勺柄指向南方。
“韩叔,你带人去临漳县。“她解下颈间玉坠递给老工匠,“找当地一个叫'蓼蓝巫祝'的老农,就说要看'七月流火'的卦象。“
老账房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使不得啊姑娘!那巫祝是崔家老太爷的奶兄弟,专给皇家观天象的......“
“正是要用这层关系。“苏璃从袖中取出半块铜符,与玉坠严丝合缝地拼成完整鱼形,“三年前他被逐出钦天监,是因预言了黄河水患却无人采信。“
萧璟白日里说的话忽然在耳边回响:“《诗经》'七月流火'非指炎夏,实为心宿西沉,兆秋收将至。“当时他执象牙尺量算星图,广袖扫过砚台都未察觉,袖口染了墨色像幅写意山水。
五日后,临漳县郊的蓼蓝田里,韩九蹲身捏起一撮土。指尖传来异常湿润的触感,土色也比往常深了许多。不远处,几个戴斗笠的汉子正在丈量土地,腰间悬着的却是军制横刀。
“老丈,这蓝草几时能收?“韩九故意大声问。
蓼蓝巫祝的白胡子在风里飘得像蛛网:“按祖传《田家五行》推算,本该霜降后十日。“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枯枝般的手指在韩九掌心划了个“七“字,“但今年心宿早沉,七日后必有大露——“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声。韩九闪身躲进蓝草丛,看见崔家管事正往军汉手里塞钱袋。更骇人的是那些战马——蹄铁竟是特制的倒钩状,留下的印痕像极了边关斥候所用。
当夜,染坊后院的古槐下,苏璃将韩九带回的泥土摊在青石板上。泥土里混着几粒未化的白霜,在月光下泛着珍珠似的光泽。
“萧大人说对了。“她摩挲着土块喃喃自语,“《齐民要术》记载,白露早降则蓼蓝早熟。“抬头时,发现墙头立着个熟悉的身影——萧璟一袭夜行衣,手里捧着铜制星盘。
“心宿移动比预计更快。“他翻墙而下,衣摆带落几片槐叶,“三日后南方有雨,现在动身还来得及截住最后一批蓝草。“
苏璃突然注意到他右手缠着纱布。萧璟顺着她的目光轻笑:“昨日观测彗星,被镜筒夹了手。“月光下,他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苏姑娘若心疼,不妨分些蓼蓝利润?“
第七日拂晓,崔弘带着账房闯进染坊时,苏璃正在教女工们用新法熬制蓝靛。晨光透过天窗洒在青砖地上,将染缸里的涟漪映成流动的翡翠。
“苏掌柜考虑得如何?“崔弘将契约拍在石案上,“只要交出《织经》,蓼蓝按市价八折供给。“
苏璃搅动染棒的手丝毫未停:“二公子不妨去码头看看。“
当崔家众人赶到运河码头时,二十艘满载蓼蓝的货船正缓缓靠岸。船头插着的苏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每捆蓝草上都系着红布条——那是临漳县巫祝亲赐的丰产符。
更令崔弘肝胆俱裂的是,漕帮汉子们正从船舱抬出几个蒙着油布的笼子。风吹起一角,露出里面双目赤红的信鸽——全是崔家圈养用来传递商讯的。
“二公子恐怕不知。“苏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唐律疏议》规定,私驯军用信鸽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她抚过笼中鸟儿的羽翼,“这些宝贝脚环上,可都刻着兵部的火印呢。“
崔弘踉跄后退时,靴跟碾碎了地上一截枯枝。那根本不是什么树枝,而是韩九从蓼蓝田带回的、带着倒钩蹄印的泥块。
暮色四合时,苏璃独自登上染坊最高的晾布台。远处崔氏绸庄门前车马喧嚣——他们正紧急抛售囤积的蓼蓝,市价已跌了三成。
身后传来熟悉的沉水香气息。萧璟不知何时站在了晾布架旁,手里捧着个鎏金匣子:“陛下赏的暹罗贡茶,据说能明目。“
苏璃揭开匣盖,里面整齐码着的并非茶叶,而是半匣蓼蓝籽。每粒籽上都用朱砂点了红点,像暗夜里的星图。
“临漳县的蓝草虽好,却不及闽南的耐寒。“萧璟的指尖在木匣纹路上游走,画出无形的江河,“这些种子来自琉球,三年后就能适应北地气候。“
晚风掀起晾晒的蓝布,如同一片片凝固的海浪。在布匹翻飞的间隙里,苏璃看见萧璟袖中露出一角奏折——那是弹劾崔氏私贩军马的折子,朱批的“准“字鲜艳如血。
“萧大人为何......“
“苏姑娘可知'七月流火'下一句?“萧璟突然打断她,星光照亮他半边侧脸,“是'九月授衣'。“他解下腰间鱼袋放在染缸边,“三日后我要赴边关督查冬衣制备,这袋里是通关文书。“
苏璃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忽然发现官服后摆沾着几点泥印——那独特的倒钩形状,与韩九带回的样本分毫不差。她攥紧木匣,听见蓝草籽在风中沙沙作响,像一场遥远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