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王猛灭燕(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最新章节。

设计如此巧妙的金刀计居然也杀不了慕容垂,王猛心中虽有些难以接受,但他深知当下局势紧迫,已无暇顾及这些。

前秦国内矛盾重重,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唯有通过对外战争建立功勋,方可挽救危局,震慑心怀不轨之人,为大秦的稳定与发展谋求一线生机。

于是,王猛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前燕,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征伐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 370 年六月,苻坚亲自在灞上为王猛送行。

此时的灞上,旌旗猎猎,军容严整。

甲士们身姿挺拔,精神抖擞,队列如林。

苻坚身着华丽战甲,威风凛凛,然而其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凝重与期许。

他紧紧握住王猛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爱卿啊,此去征伐前燕,实乃关乎我大秦国运之关键一役。前燕虽现困厄之象,然其底蕴犹存,不可小觑。当务之急,必是先破壶关、平上党,如此方能截断其咽喉要地,而后长驱直入,直取邺城,则燕地可定。然征途漫漫,其间艰险重重,燕地山川险阻,燕军亦必拼死抵抗,爱卿定要慎之又慎,精心筹谋每一步战略,万不可有丝毫疏失。朕盼爱卿早日凯旋,待卿归来之日,朕必当率满朝文武,出城十里相迎,为卿庆功。大秦之未来,全系于卿之身,望卿莫负朕之重托。”

王猛身姿挺拔如松,气宇轩昂。

他抱拳行礼,神色坚毅而决然,回道:“陛下圣恩,臣深感重责在肩,虽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臣本汉人,生于这乱世之中,往昔岁月,目睹诸胡争雄,百姓如蝼蚁般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田园荒芜,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惨状不绝于目。臣常思,若天下能归一统,百姓或可得安宁,再无兵戈之苦。故而臣投身大秦,殚精竭虑,所为者,唯这苍生之福祉,盼那中华大地能重归太平,不再被那无尽的战乱所撕裂。今前燕乱起,此乃平定北方之契机,臣又岂敢有丝毫退缩。虽知此去凶多吉少,然为了天下黎民,臣愿舍身赴险。”

“此次出征,臣所率将领皆为年轻才俊,如邓羌之侄邓逸,此子果敢勇猛,武艺不凡,且颇具谋略,对战局洞察敏锐;还有徐成之子徐盛,自幼熟读兵书,骑射精湛,在军中已崭露头角,其练兵之法亦有独到之处;以及张蚝之徒赵轩,勇力过人,擅长冲锋陷阵,有万夫不当之勇。臣带他们出征,意在为大秦培育后继之才,使其经此一役得以磨砺成长,为大秦之未来奠定根基。”

王猛本次出征特意未带慕容垂、吕光和姚苌等老将,内心有诸多考量。

慕容垂,其为前燕降将,虽有大才,然其心难测,前番金刀计已使其与大秦有了嫌隙,若带其出征,军中机密或有泄露之险,且恐其在阵前有所异动,对军心士气影响甚巨。

吕光,其在西域等地事务繁忙,且正致力于安抚当地部落,巩固大秦在西域之根基,此刻难以抽身前来。

姚苌,此人野心勃勃,观其平日言行,似有不臣之心,若委以兵权,犹如养虎遗患,实难让人放心。

在谈及王猛这些年在大秦的功绩时,苻坚把王猛和武侯诸葛亮对比。

在内政方面,诸葛亮治蜀时,严明法度,劝课农桑,使得蜀地虽为偏远之地却能足食足兵,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其鞠躬尽瘁,事必躬亲,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王猛在大秦,同样推行法治,整肃吏治,打击豪强,让大秦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逐步繁荣,为大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根基。

在对外战争上,诸葛亮北伐中原,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之宏愿,但以弱蜀之兵,抗衡强魏,其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令人赞叹,且其一生忠诚不二,为蜀汉政权肝脑涂地。

而王猛辅佐苻坚征讨四方,如今又即将征伐前燕,亦是为了大秦的开疆拓土,一统北方。

论及个人品德,诸葛亮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王猛也秉持着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之心,不贪图荣华富贵,一心只为结束乱世,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虽与武侯所处时代与环境不同,但此心此志,却有相通之处。

苻坚感慨道:“想当年,朕与爱卿携手,初平苻生之乱时,爱卿果敢善断,尽显非凡谋略,朕便知遇卿如鱼得水。此后爱卿推行法治,整肃朝堂,诸多勋贵豪强虽有抵触,然爱卿不为所动,坚守正道,终使大秦吏治清明,此等魄力与武侯治蜀时严明法度之举,何其相似。”

王猛回道:“陛下圣明,当年平苻生之乱,陛下之勇毅决断乃首功,臣不过略施小计。而后推行法治,若无陛下坚定支持,臣恐难成。每遇阻碍,陛下皆为臣撑腰,方有大秦今日之气象。”

苻坚再言:“征讨前凉之时,爱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武侯之北伐,虽局势各异,然皆展现非凡军事才能。爱卿善用奇谋,调兵遣将,令前凉望风而降,使大秦版图得以拓展,此皆爱卿之劳。”

王猛谦逊道:“此皆陛下威德远播,将士用命之故。臣不过依陛下洪图大略,略尽绵薄。”

苻坚目光坚定:“前燕虽有内乱,仍不可轻忽。朕于后方,必整饬朝纲,待爱卿凯旋,再商治国良策。”

王强抱拳行礼,转身翻身上马,传令启程,大军如潮水般向东进发,唯余蔽日黄尘与苻坚凝重的目光。

然而,在王猛到来之前,前燕早已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往昔燕国和赵国曾有过融洽的时期,然时过境迁,如今后赵的残留分子在冉操的带领下,与燕国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抗。

冉操,这位自命为冉魏太子之人,怀着对前燕的满腔仇恨,矢志复辟冉魏江山,以承其父冉闵之遗志。

他召集起后赵的残余势力以及几十万农家弟子,在前燕的领土上搅起风云。

深知汉人百姓于胡人统治下的无尽苦难,冉操每至一处,便登上高处,激情澎湃地向当地汉人百姓演讲:“诸公,我乃冉魏太子冉操,胡人向来残虐,侵吞我汉家锦绣山河,剥夺我百姓安宁生活。昔日我父冉闵颁布《杀胡令》,便是要为我等汉人争得一线生机。而今,燕地胡虏依旧肆意妄为,践踏吾等尊严,奴役同胞手足。他们抢夺粮食,霸占家园,难道我们要默默忍受吗?绝不!我们应奋起反抗,重铸我汉家荣耀,让冉魏大旗再度飘扬于这片大地,驱逐胡虏,为逝去先辈雪恨复仇!”

北方的汉人百姓,多年来在胡人铁蹄之下苦不堪言。

沉重赋税如大山压顶,家中青壮被强行征为劳役,稍有违逆便遭毒打乃至丧命,家庭破碎,亲人离散惨状随处可见,女子常被胡人掳掠而去,男子在胡人面前卑微怯懦如蝼蚁。

长期的压抑与屈辱,使得他们心底对胡人的仇恨深植骨髓。

在冉操的鼓动感召下,那股仇恨仿若被点燃的冲天烈火,熊熊燃烧。

众人纷纷响应,有的抄起简陋农具当作武器,有的翻找出家中生锈刀剑,眼神决绝而愤怒,誓言与胡人战斗到底,哪怕奉献生命,也要为自身与族人赢回自由与尊严,让这片土地重回汉家怀抱。

自冉闵被前燕所杀,冉操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稔,展开了一系列令燕军焦头烂额、防不胜防的行动。

他深知粮草与战马是燕军命脉,于是指挥手下频繁突袭燕军粮草营地,那熊熊大火一次次将燕军后勤储备吞噬,令其补给线风雨飘摇;同时,趁夜色潜入马厩,盗走无数矫健战马,使燕军骑兵力量渐趋衰弱。

在民间,冉操利用前燕统治下百姓的困苦与怨愤,煽动那些不堪压迫的平民揭竿而起。

这些起义者虽装备粗陋,但凭借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对燕军的深切仇恨,在各地与燕军展开殊死搏斗,致使燕国地方官府疲于应对,难以维系正常统治秩序。

而冉操的大胆行径更是让燕国君臣惶惶不可终日。

他召集一批身怀绝技、擅长隐匿身形与奇袭之术的农家高手。

他们多次如幽灵鬼魅般潜入燕国皇宫。

往昔燕国与赵国的和睦时光早已消逝,如今皇宫内只剩无尽惶恐。

慕容暐、慕容评和可足浑氏每至夜晚,便在惊惧中难以成眠,时刻担忧冉操会否率手下杀入宫中。

他们在宫中肆意横行,制造混乱,捣毁宫殿设施,窃取珍贵宝物,甚至掳掠数位皇室宗亲的公主。

冉操此举绝非仅为满足私欲,更是意图以极端手段羞辱前燕皇室,从根基上摧毁燕国士气与尊严,让燕国君臣在应对外部威胁时还得分神处理内部危机,使得前燕在内外交困中摇摇欲坠,为后续局势的发展埋下了重重伏笔,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各方势力在动荡的浪潮中面临着更为复杂难测的命运纠葛。

前燕在冉操这一系列的折腾下,国内局势日益混乱。

军队既要应对外部的潜在威胁,又要抽调兵力来平息国内的起义与骚乱,国力被不断地消耗。

在秦燕之战的宏大背景下,各方势力围绕这场纷争展开了极为复杂的博弈与较量,使得整个局势愈发波谲云诡,北方大地深陷于战火纷飞的泥沼之中,百姓也因此饱受战乱之苦,和平的曙光显得极为渺茫。

草原各部落为阻止王猛灭燕,于北方边境蓄意制造诸多摩擦,试图吸引前秦兵力,以图分散其对燕国的进攻力量。

他们凭借骑兵的机动性,频繁骚扰前秦边境地区,抢夺物资、袭击小规模驻军,令前秦不得不分兵应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秦军对前燕的推进速度。

慕容垂因金刀计对前秦心怀怨恨,且因其子慕容暐为前燕皇帝,故而积极谋划对抗王猛与冉操。

他指令慕容轩发动百燕会及此前悄悄吸纳的五斗米教教众助力燕国。

百燕会成员充分利用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优势,在暗处全力活动,大肆破坏秦军的情报传递网络,致使王猛精心策划的诸多战略部署难以顺利施行。

五斗米教众则在民间散布谣言,宣称秦军是上天派来惩罚百姓的恶魔之师,成功煽动起百姓对秦军的恐惧与抵触情绪,使得秦军在推进过程中遭遇重重来自民间的阻碍,不仅补给获取困难,还时常陷入民众自发组织的小规模抵抗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