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强化治理(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志11之三国的幽灵》最新章节。
第十二章:强化治理
辽东军历经一番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占领下邳,总算是稳住了战线。然而,摆在公孙恭面前的,却是千头万绪的善后工作,宛如一团错综复杂的乱麻,亟待他去梳理解决。
下邳城,虽已纳入囊中,但城内基础设施破败不堪,诸多建设尚未完成。而濮阳城的状况更是令人忧心,整个东部地区几乎化作一片平地,所有建筑设施皆需从零开始重建。不仅如此,濮阳城南部原本由辽东军掌控的箭楼,在孙权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已损毁殆尽,如今矗立在濮阳南部路口的,竟是孙权大军的连弩楼,如同一把利刃,直逼辽东军咽喉。
公孙恭心急如焚,当即打算调动木兽部队南下,强行拆除那座连弩楼,以消除这一巨大威胁。可当他着手安排时,却惊愕地发现,偌大的辽东军,此时竟仅剩下两个木兽,且都在下邳城,其他所有城池皆无此物。至于濮阳城原本的木兽,皆因工坊被孙权大军毁坏,连同井栏等攻城器械,一并化为乌有,损失之惨重,让公孙恭痛心疾首。
此外,濮阳和下邳两地还关押着不少被俘虏的敌将,如何妥善处置并成功招降他们,以增强辽东军的实力,也是摆在公孙恭面前的重要问题。但令人头疼的事远不止这些,一个关乎辽东军未来战略走向的巨大难题,此刻如乌云般笼罩在公孙恭心头。
公孙恭深知,辽东军之所以能从辽东之地崛起,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吞并北平、蓟城、南皮、邺城、晋阳等河北诸地,继而横渡黄河,扫灭刘备势力,又强势从孙权大军手中硬生生抢下下邳,最主要的倚仗便是那威震四方的辽东铁骑,也就是骑兵部队。然而,当他猛一回头审视军队现状时,却惊异地发现,军队的兵装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战马,其比例急剧下降,而弓弩竟占据了兵装数量的首位,长枪和戟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增长。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原本行动迅疾如风的骑兵部队,如今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行动迟缓的步兵部队,整个战略节奏被彻底打乱,军队在战场上的适应性和机动性大大降低。
公孙恭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思索良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辽东军下属地盘当中,主要产马地集中在襄平、北平以及晋阳等北部边境的大后方。这些地方距离战斗激烈的前线,尤其是黄河以南地区,路途遥远。加之辽东军人才储备向来不足,为了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最关键、最有价值的方向,不得不做出诸多取舍。绝大多数人才都被调配到了前线,而后方地区则能省则省,导致襄平、北平、晋阳三地的开发逐渐滞后,发展愈发弱势。长此以往,战马数量的增长几乎停滞,而前线由于将领大多出身辽东,对骑兵的运用最为频繁,损耗自然也是最大。此消彼长之下,战马数量很快便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军队的需求。
公孙恭长叹一声,心中感慨:“想要让前线部队尽情发挥战斗力,就必须拥有强大且稳固的后勤保障啊!人才的合理分派才是成就霸业的王道!”他深知,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想当年,赵武灵王何等英明神武,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迅速崛起,很快占领了河套地区等大片领土。然而,他却忽视了对这些广袤土地的精心治理,最终虽坐拥广阔疆土,势力却未能得到飞速的进步与发展。整个山东六国的情况大多如此,尤其是楚国,虽占据着辽阔的土地,却治理得一塌糊涂。面对秦军的进攻,楚军空有庞大的兵力,却如一盘散沙,一触即溃,最终大败亏输,空有力气却无从施展。而反观秦国,原本只是一个地处西陲的贫穷落后国家,但秦国始终不遗余力地对每一块土地进行开发,包括后来占领的蜀中和黔中地区。正因如此,秦国每次作战时,皆能做到兵源充足,物资齐备,从未出现过国用不足的尴尬境地,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痛定思痛,公孙恭决定对辽东军的治理架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当机立断,将原本统一管理的河北地区进行拆分。具体调整为:襄平与北平组成一个军团,蓟城与南皮为一个军团,晋阳与邺城划为一个军团,平原与北海构成一个军团,而第一军团则统领濮阳和下邳两地。同时,为了加强对最北边的北平以及南皮所在军团的治理能力,公孙恭特意从其他地区抽调了一批能干的官员,充实到这两个军团之中。
公孙恭深知,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需制定一系列详尽的发展计划,以恢复和提升各地的经济、军事与民生状况。对于饱受战火摧残的濮阳和下邳,要尽快组织百姓重建家园,恢复市场贸易,修复防御工事;对于产马地襄平、北平、晋阳,要加大开发力度,鼓励百姓养马,调配更多资源用于马场建设,同时选派有经验的官员负责管理,以增加战马的产量。而对于那些被俘虏的敌将,公孙恭也制定了一套周全的招降策略,他深知这些将领若能为己所用,必将为辽东军注入新的强大力量。
然而,公孙恭心中明白,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绝非易事。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对辽东军发起攻击。孙权必定不会甘心下邳的失守,定会寻找机会卷土重来。在全力进行内部治理的同时,如何应对外部的军事威胁,确保辽东军的稳定发展,成为了摆在公孙恭面前的又一道难题。而且,新的军团划分与官员调配,能否迅速适应并推动各地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变数。公孙恭深知,自己肩负着沉重的使命,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目光坚定,决心带领辽东军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孙恭在完成军团划分与官员调配后,立刻投入到对各地发展计划的详细规划中。他深知,要实现辽东军的长远发展,必须全方位提升各个方面的实力。
对于濮阳和下邳,公孙恭制定了“安民兴业,固防强兵”的策略。他派遣经验丰富的官员深入城中,安抚百姓,发放救济物资,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时,鼓励商人重开店铺,恢复市场的繁荣。为了吸引更多人投身商业活动,公孙恭还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征调工匠和民夫,优先修复城墙、道路等关键设施。防御工事的修复与强化更是重中之重,除了修复被破坏的箭楼、城门,还增建了瞭望塔和烽火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敌军动向。
在军事上,公孙恭在两地扩充军队规模,招募当地青壮加入辽东军。为了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他安排经验丰富的将领负责训练,不仅教授基本的军事技能,还针对不同兵种进行专业化训练。对于骑兵,加强骑射和冲锋战术的训练;对于步兵,着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防御能力。同时,加大对兵器制造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工坊,打造精良的武器装备,以提升军队的整体实力。
对于产马地襄平、北平、晋阳,公孙恭推行“养马兴农,富地强源”的方针。他首先鼓励当地百姓大规模养马,给予养马户丰厚的补贴和奖励,提供优质的马种和饲料。为了提高养马效率,还派遣专业的兽医和养马专家,深入民间传授先进的养马技术。在农业方面,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以保障养马所需的粮草供应。同时,加强对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扶持手工业和商业,提高百姓的收入水平,为养马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人才培养与引进上,公孙恭意识到这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他在各地设立学堂,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军事、经济、农业等实用课程,培养本地的人才。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各地的贤才来投。为了吸引人才,公孙恭承诺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辽东军施展自己的才华。
然而,公孙恭的这些举措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孙权得知公孙恭在濮阳和下邳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心中十分忌惮。他深知,若不尽快采取行动,公孙恭的势力将会进一步壮大,对自己构成更大的威胁。于是,孙权召集麾下谋士商议对策。
周瑜说道:“主公,公孙恭此举意在巩固其新占领的地盘,增强自身实力。若让他发展起来,我们日后将更难对付。我们可趁其根基未稳,再次出兵攻打濮阳或下邳,打乱他的发展节奏。”
鲁肃则认为:“不可贸然出兵。公孙恭如今加强了防御,且两地互为犄角,我们强攻未必能取胜。不如先派细作潜入,扰乱其内部,破坏其发展计划,同时加强我们边境的防御,防止公孙恭主动进攻。”
孙权权衡利弊后,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他派出大量细作,混入濮阳和下邳,企图破坏当地的建设和稳定。这些细作在城中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甚至纵火焚烧仓库和工坊,给辽东军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麻烦。
公孙恭很快察觉到城中的异常。他加强了治安管理,设立专门的情报机构,对可疑人员进行排查。同时,发布告示安抚百姓,承诺会严惩破坏者,保障他们的安全。在公孙恭的果断处置下,城中的混乱局面逐渐得到控制。
但公孙恭深知,孙权不会就此罢休。他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做好应对孙权再次进攻的准备。在内部,他督促各地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提升实力;在外部,他加强了边境的巡逻和防御,在通往孙权领地的要道上增设关卡和防御工事。同时,公孙恭还积极与其他势力保持联系,试图寻找盟友,共同对抗孙权。
此时,马腾和刘璋也对公孙恭的发展表示出了兴趣。他们看到公孙恭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认为与其结盟或许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公孙恭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思索:若能与马腾、刘璋结成更紧密的联盟,不仅能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还能在对抗孙权时形成更大的合力。但他也深知,联盟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必须谨慎行事。
公孙恭该如何应对孙权的暗中破坏和潜在的军事威胁?又该如何与马腾、刘璋建立稳固的联盟关系?在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愈发激烈,公孙恭和他的辽东军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等待着公孙恭去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