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回忆的夜晚(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老常的全家福》最新章节。
见利啊,你还记得小时候住哪里么,我想去看看,
常见美提出的这个要求几乎是无法拒绝的,因为这也是常见利一直想要做的。
那就去吧,我们一起。
那个奇异的夜晚,常见美想要在熟悉而又陌生的都市里,寻找被遗忘的记忆,无非是为了抚慰内心的伤口,而常见利又何尝不是呢,多少年了,那些记忆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让他向往,又让他心痛。
他都记得。
那时候大家都住在二环里,典型的胡同大杂院,一个院子五间房,住了十来个人,院子中间种了一颗高大的柿子树,还有枣树,等秋天的时候,枣子就会落在房檐上,大家可以拿个竹竿上去打枣,这样一来就打扰了房顶睡觉的散养猫咪的美梦,调皮的孩子往往会故意吓得它们掉下房檐,但是这几乎没什么危险,那时候胡同猫都是捉耗子的猫,身姿轻盈,在空中转出一个优美的弧线就能四脚稳稳落地,懵逼的叫声喵,伸个懒腰又找地方睡觉去了。
本来院子的中心还有很大的位置,但是渐渐的,这石板地上的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有家的孩子要结婚,加盖了一间卧室,一个厨房,房间与房间之间,拉满了晾衣绳,冬天烧煤球炉子取暖,厕所有点远,早上最讨厌的事儿就是冻得哆哆嗦嗦得出来倒尿盆。
但是那个时候多么快乐啊。
屁,常见美可不这么认为,当年单位可以分房子离开大杂院的时候,她简直是心花怒放的,从西单灵境胡同直接搬到了公寓小楼上。
这集体生活并不能让人满意,没有隐私权,今天晚上吵架的内容第二天早上所有人就都知道,而且冬冷夏热,长达数十年的私搭乱建过度拥挤与疏于维护,让大院里那些土木砖石都颓势加重。可是这接地气啊,人们都这样认为,胡同口有补假牙的,旁边有卖报纸的,笼子里的八哥在灵巧的学人说话,天上的驯鸽带着鸽哨自由飞翔,踩着脚下坚实的土地,那就是离皇城最近的距离,这就是接地气。
老常还记得那个公共厕所,有两个坑位,中间当然没有任何遮挡,一个蹲坑的男人从嘴里吐出一口浓痰,另一个则点起一根香烟,谁也不看谁,大号上完了就赶紧提好裤子拿好卫生纸走人。
其实单看这些平房,除了大红木门,还有漂亮的石刻,以及老式的斜屋顶,也不算多么惊艳的美感,但是一旦是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副精彩的生活画。一种珍贵的生活方式,老常觉得亲切但是再也没有机会重新体验的生活方式。
你还记得么,姐姐,当年有人要卖一座四合院给我们呢,爸最后没买,要是买了的话,那现在可就值鼻子钱了。常见利感慨说。
拉倒吧,弟弟,那房子你拿了也留不住,我那同事家父母解放前有一套,到最后自己只剩下一间,你知道当年申奥,BJ下大力气改造么,最后,扑,啥也没剩……
常见美用一种调侃又无可奈何的口吻点评着。
时代就像一只巨手,普通人裹挟其中,根本无法左右。占到便宜的只能是极少数人或者及其幸运的人。常见美说,老张有个弟弟,聋哑人,在故宫景山后街有套小房,就是因为残疾,所以很多事都无法参与,但是阴差阳错,房子竟然保住了,生活现状也不错。
两个人就此有开始了一番亲戚间的八卦,
人生七十古来稀,抛掷流光与愿违。君自不来予不往,东风随地见芳菲。
兄弟姐妹伴随父母百年之后就会日渐疏远,更不用说除了兄弟姐妹以外的亲戚了,疏远与其说是一种偶然,反倒不如说是一种必然。以前的人比较照顾别人的感受,一家人有什么事,亲戚朋友都在一起商议。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甚至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所以,亲戚朋友的观点和主意,根本不走心,久而久之,谁也不接受谁的模式了。并不一定只有天南海北距离的问题。
老常意识到,不是社会在变,是人在变。想要人与人之间的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同步,那几乎是不可能。但看着这些改造过的古老胡同,他的心中又涌起另一种复杂的情感。这里曾经是他的故乡,是他的根,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少年时代的他要离开是因为没的选,全因父母投入了三线建设的火热洪流中,立志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全部,他才不得已留在无名生活。时光荏苒,他已经老了,回到了这个曾经熟悉的他视为精神故乡的城市,却只能以一个过客的身份,再也没有一席之地。自己那个团圆的美梦,早该“江上虚舟载梦归”了。
老常一边走一遍发呆,常见美则絮絮叨叨得说着以前的旧事,她沉浸在回忆的美好中,完全忘记了刚才的窘迫。
“你记得么,小时候妈给我打电话,让我不要上课了陪着她出去逛街……
“那时候我头上的蝴蝶结都是真绸子做的……”
“那时候咱爸每个周末都要去烤肉季吃饭,冬天让我们排队去东来顺买切好的羊肉回来自己涮……”
“妈总是抱怨你裤子穿不了几天就磨破,那时候你还在体校训练,那时候还是业余体校,现在都成中职了……”
她像找回了记忆一般开始絮絮叨叨。
老常苦笑一下,“是啊,我都多大岁数了,半个世纪都过去了。”
“那时候我们一人一双冰刀,冬天去后海滑冰,人家家穷的连鞋都穿不起的,唉,当时老头子就一句话,买,一人一双。我们家看电影都是买一整排的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