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到达京师(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饿殍:明末千里行之兴明》最新章节。

他脑海中灵光一闪,忽然记起史书上的记载:姜曰广,字居之,江西南昌人,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

没想到,自己竟在这客栈里遇到了他!

梁良心中一震,再看姜曰广时,眼中已多了几分敬佩。

这位未来的忠节之士,如今还是个意气风发的书生,谁能想到,他日后会在魏忠贤的排挤下依然坚守本心,甚至在马士英的猜忌中仍不忘光复大明?

更令人唏嘘的是,他最终跟随金声桓反清,率全家三十二口投塘自尽,以身殉国。

想到这里,梁良心中不由感慨万千。他望着眼前这个谈笑风生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他未来的命运——那是一个悲壮的结局,却也是一段不朽的故事。

“姜兄,”梁良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你可曾想过,这天下大势,究竟会如何发展?”

姜曰广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梁兄怎的突然问起这个?

天下大势,岂是我等书生能妄加揣测的?

不过,若真要说起来,我倒觉得,大明虽有隐忧,但只要朝中有忠臣良将,未必不能中兴。”

梁良点点头,心中却暗暗叹息。他知道,姜曰广说得轻松,可历史的车轮早已注定,大明王朝的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这一世,他既然重生而来,自然不会让这些悲剧重演。

“姜兄说得是,”梁良微微一笑,端起茶盏,“来,为这天下忠臣,干一杯!”

姜曰广虽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笑着举杯:“好,为天下忠臣,干杯!”

两人一饮而尽,茶香在口中回荡,仿佛也带着几分历史的厚重。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京师的大街小巷,给这座繁华的城池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梁良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暗暗发誓:这一世,他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让这些忠臣良将,不再以悲剧收场。

“姜兄,”梁良忽然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你可知道,这京师最妙的去处是哪里?”

姜曰广挑眉:“哦?梁兄有何高见?”

梁良压低声音,故作神秘道:“西直门有家书肆,专藏前朝孤本,听说……还有嘉靖年间锦衣卫的密档呢。”

姜曰广眼睛一亮,立刻来了兴致:“当真?那得去瞧瞧!”他说着便站起身,衣摆带翻了茶盏,褐色的茶汤在桌面上蜿蜒出江河的纹路。

梁良见状,忍不住笑出声来。

谁能想到,这个为避泥点提着衣摆的书生,二十年后会披甲持剑,在江西与清军血战?街角飘来胡饼的焦香,他深吸一口气,暗自发誓:这一世,定要让这忠骨老死床榻,而非沉在寒塘。

“走吧,姜兄,”梁良拍了拍他的肩膀,“趁着天色尚早,咱们去寻些'黄金屋'和'颜如玉'。”

姜曰广哈哈大笑:“梁兄果然风趣!走,同去同去!”

梁良和姜曰广二人于是结伴去了西直门的书肆。

他们原本是冲着前朝孤本去的,结果翻遍了书架,连个像样的宋版书的影子都没见着,倒是把书肆的灰尘抖得满天飞,惹得掌柜直打喷嚏。

正当二人有些失望时,掌柜从角落里翻出两本书,笑眯眯地递了过来。

一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蓝布封皮已经有些磨损,书页间还夹着几片干枯的叶子,像是被前人随手夹进去的书签;

另一本则是利玛窦所著的《在东方的二十八年》,书皮烫金,装帧精致,一看就是稀罕物。

梁良接过书,翻了几页,笑道:“这《三国演义》倒是热闹,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诸葛亮空城退司马,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姜曰广则对利玛窦的书更感兴趣,他一边翻看一边感叹:“这利玛窦可是个奇人,听说他不仅精通天文历算,还能把咱们的儒家典籍讲得头头是道,连徐大人都对他赞不绝口。”

二人付了银子,抱着书回了客栈。晚饭后,他们坐在房间里闲聊。梁良捧着《三国演义》,一边读一边拍案叫绝:“这罗贯中真是妙笔生花,写得比说书先生还精彩!”

姜曰广则捧着利玛窦的书,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利玛窦在书里写了不少西洋的风土人情,倒是让人大开眼界。你说,要是咱们大明的科举也考这些,会不会更有意思?”

梁良听了哈哈大笑:“那岂不是要让天下学子都去学拉丁文?到时候考场上一片叽里咕噜,考官怕是连卷子都看不懂!”

姜曰广也笑了:“说得也是,不过要是真能学点西洋的学问,说不定咱们还能造出自鸣钟那样的奇器呢。”

二人聊得兴起,直到半个时辰后才各自回房休息。

梁良躺在床上,手里还捧着《三国演义》,心里盘算着明天再去找找有没有其他有趣的书;姜曰广则靠在床头,借着烛光继续读利玛窦的书,时不时还提笔在书页边上写几句批注。

夜深了,客栈内的喧嚣渐渐平息,只剩下油灯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摇曳。梁良重新坐在书桌前,翻开书本,心中却再也静不下来。他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祷:但愿这次会试,能顺利通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