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苦中作乐、苦中有乐(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假如可以重新活一回》最新章节。
9.拍画片; 20.滚铁环; 21.兜镂空;
22.打雪仗; 23.堆雪人; 24.斗鸡(真鸡);
25.“老鹰”捉”小鸡”; 26.击鼓传花; 27.捉土鳖、蝎子(能卖钱)
28.找朋友; 29.“木头人”; 30.拿发大镜照蚂蚁;
31.编花篮; 32.踢毽子; 33.叠纸飞机并放之;
34.过“山羊”; 35.用纸做小风车跑; 36.做风筝、放风筝;
37.打弹弓; 38.捉眯瞎; 39.折纸制的青蛙;
40.用自行车铁链子玩游戏(具体玩法已不记得了)
之所以事无巨细、貌似啰里啰嗦的罗列了这么多种玩儿(全国上前种玩法也不止)的内容,是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七十年代,从全国来讲,物质供应相当匮乏。一来是缘于三年自然灾害;二来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卡脖子”,搞经济封锁,妄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但是,在党和领袖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尽管物质生活差强人意,尤其是东北,每每丫头儿父亲的同学来京办事儿,必用丫头儿家的肉本儿、甚至丫头儿母亲会去街坊四邻去借肉本儿。半扇儿、半扇的猪肉,割成两寸来宽,一大手提行李包,塞到不能再赛了、行李包快散架儿了为止。一边塞,嘴里还一边说:
“东北是有钱没有供应,贼拉穷啊。听说我来京出差,都求我帮忙,尽可量儿地往回捎儿啊”。
其实,BJ也好不了哪儿去。瓜子、花生等紧俏的吃食,寻常看不见踪影,只在春节前头儿半拉儿月,副食店才到货,还得凭本儿,按人头儿供应。
平时的时候,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来白薯啦”,人们拿着早就准备好的放在一起的钱、本儿、麻袋(那时没有塑料口袋),一窝蜂儿似的去排队购买。西红柿也一样。拿簸箕搓,赶上囫囵的还好点儿,若遇到吭哧瘪肚(咯、颠簸坏了的),就自认儿了吧。
挑肥拣瘦、挑三拣四,没听说过。能见到并买到白薯、西红柿等紧俏的东西,得高兴好一阵子。若听见:
“就到你这儿吧,后面的别排了啊,过两天还来呢啊?”。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个沮丧劲儿可想而知。所以,来就买;卖就要,囫囵吞枣,只落个:齐得和(好了,OK的意思)。
就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全国人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饱满的、充盈的,孩子们一天天更是乐乐呵呵、玩得昏天黑地、乐此不疲。没听说哪儿家孩子老是不开心(挨打挨骂,难受是暂时的)、闷闷不乐了,抑郁这个词儿就更没听说过。
插叙结束,接下来着重介绍两三个或是有趣,抑或是有点“技术”含量的游戏。
先开个由头。丫头儿家西边不远处,有一个四层楼高的招待所。全国各地上某部委来办事儿的,基本上都住哪儿。一来近便,二来便宜(公家的钱也是钱啊)。出差的,男人居多。又走南闯北,常年与人打交道,会抽烟的不乏其人。
丫头儿学校离家得有两三里地。中午回家吃饭。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那可是一景儿。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丫头儿是以离弦之箭的速度在跑,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因为饥饿难耐,实则是为了捡烟盒——叠起来,拍着玩。所以丫头儿以百米冲刺儿的速动奔跑,就见怪不怪了——晚了,就被别人捡去了呀,能不加速度嘛。
再简单插叙一段搬家之后的事儿了。之前是与好几排房子的孩子们一块儿玩儿。搬家了,是个四合院,人生地不熟。只要是二哥带同学来家玩儿,丫头儿必紧随其后,寸步不离。拿二哥的话讲:
“跟屁虫。我们男孩子一块儿玩儿,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老跟着,算怎么回事儿啊?”。
他俩一递眼神(丫头儿在后面当然看不见,这是事儿后二哥跟家人学舌,才知道的),开跑。前面死乞白赖、急赤白脸的拼命奔跑,拐弯儿、钻胡同、躲树后。后面的穷追不舍(没人玩儿啊)、奋起直追。总之一句话:白费。根本甩不掉丫头儿。为什么跑得那么快,估计就是那时着急忙慌往家赶去捡烟盒练出来的。嘻嘻嘻........
他俩一递眼神(丫头儿在后面当然看不见,这是事儿后二哥跟家人学舌,才知道的),开跑。前面死乞白赖跑,拐弯儿、钻胡同、躲树后。后面的穷追不舍(没人玩儿啊)。总之一句话:白费。根本甩不掉丫头儿。为什么跑得那么快,估计就是那时着急忙慌往家赶去捡烟盒练出来的。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