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故事(三)(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木杈记》最新章节。
最近看王博士的《老王讲京剧》,又长了不少知识,什么徽班进京,什么汉徽合流,什么生旦净末丑,……,以后跟人聊天吹牛又有新的资本了。京剧是国粹艺术,推荐对国学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有空可以看看这几篇文章——王教授讲课讲得好,文字也写得有意,何况又是免费的,不看白不看。
不过,看了却不一定白看,除了长知识,或许还会勾起一些美好的回忆来——这不,读完《老王讲京剧(四)——京剧的行当》,我竟然一下子回想起小时候看戏的情景来了,忍不住便要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分享。
我虽然不懂戏剧,小时候却是半个戏迷,除了爱泡本村的戏园子,还跟着长辈们为听戏串遍了周围十里八乡。这里之所以说“听戏”不说“看戏”,是因为那时候农闲季节爱看戏的人实在太多,尤其在一些大的村镇,外村人很难找到可以看到舞台的位置,太部分人多数时间都是坐在人墙之外的小马扎上支楞着俩耳朵“听”戏。
记得我小时候有几年在家里没人照顾,就经常被送到姥姥家小住。我姥爷是个戏迷,腿脚略有点不方便,干不了什么重体力活,却不影响他带着我四处跑着看戏。那时候我姥姥做卖针头线脑、顶针、钮扣之类的小百货生意,每天都骑着自行车驮着货箱去赶集摆摊,出门前总给姥爷和我留足了看戏、吃壮馍、喝羊汤的钱。每天早饭后,姥姥推着货车出门不久,姥爷就拿上手杖和马扎,带着我出了他家院子,回身拉上院门,挂上铁锁,然后牵着我的手,慢慢地走向几里外响着锣鼓和唢呐声的另一个村庄。
我姥爷的脾气很好,待人热情,在村里颇受人尊敬。在去看戏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的很多人,那些人多数都会跟他打招呼,也偶尔有一起去看戏的,总会很热心地先走一步去帮我们占个坐,那样我们到了之后便可以幸运地看到舞台了。
那些村子里的戏台一般都是在打麦场里临时搭的。这种地方一般大而空旷,或者靠着大路,方便人们聚集。看戏的人多数都自带着马扎或小板凳,很自觉地排成排坐了看;也有什么座位都不拿的,就蹲在地势高点的地方或站在后面看;还有些骑了自行车来的,就干脆把车停在人群最外层,直接坐在车座上看。
唱戏的地方由于聚集的人多,往往都会变成临时的集市,不少卖玩具、小吃和饭食的人在附近支开摊子,边听戏边做生意。记得有打壮馍、蒸包子的,有卖羊汤、丸子汤和胡辣汤的,有卖大麻花、冰糖葫芦和炒花生瓜子的,也有卖气球、摔炮、纸炮枪和琉璃咯嘣的,热闹非凡。我那时候年龄小,看戏看不大懂,主要就图跟着吃和玩。我往往从刚到的时候就开始吃,啃麻花,剥花生,嗑瓜子,嚼甘蔗,舔冰糖葫芦,吃壮馍,吃合手蒸包,喝羊汤、丸子汤,……,一直吃到大戏散场,吃得油嘴圆肚,然后手里拿着彩气球,裤带上别着纸炮枪,一步一颠地跟着姥爷走路回家。
我那时候看戏最喜欢舞台上的武将角色,尤其是那些戴长翎、扎背靠、挎宝剑、耍银枪的粉面武生,比如什么杨六郎啦,小罗成啦,俊马超啦,等等,都是我的偶象。有一段时间,我还让姥爷制作了以干玉米秸杆为鞘的木剑,剑把上以姥姥织布剩下的红色或绿色棉纱线头作装饰,出去找别家小孩玩的时候就用皮绳系了挂在裤带上,学那些武将踱步的样子耍威风,有时候甚至自己当元帅大将,高举了“宝剑”气势凛凛地站着,让三四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学戏台上的喽啰小兵排队围着自己转圈。
现在想想,在别人眼里,我那时那种耍酷的样子,应该是一种傻得让人特别想往我小脸蛋上捏一把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