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从吉林舒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智能交通专家王云鹏(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div class="tt-title">第355章从吉林舒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智能交通专家王云鹏
院士出生地
王云鹏院士,1966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东邻黑龙江省五常市,南接吉林市龙潭区和蛟河市,西隔松花江与长春市九台区相望,北与榆树市接壤。
舒兰历史悠久,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时期,这里为肃慎族居住地。
汉代属玄菟郡殷台县,唐代为渤海国涑洲辖地,辽金时期为女真族居地,元代属开元路。
清代,这里属吉林将军辖区,1910年设舒兰县,1992年撤县设市。
历史上,舒兰曾是清代贡山(采贡小山里红之地),康熙东巡时曾驻跸舒兰驿站。
抗日战争时期,冯占海将军于1932年收复舒兰县城,歼敌500余人,成为东北抗日重要战役。
舒兰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拥有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嘎呀河城址、鳇鱼圈遗址等10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
其中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为金代重要历史遗迹。
舒兰历史名人辈出,宋代词人洪皓,北宋末年被流放至舒兰冷山(纳里浑庄),以教授完颜希尹诸子读书传播汉文化,促进中原与塞北的文化交流。
金代开国功臣,政治家完颜希尹,推动女真族吸收汉文化,主持创制女真文字。
抗日将领冯占海,1932年率部与日军决战舒兰城,收复县城并歼敌数百,被誉为“吉林抗日第一人”,其事迹载入东北抗战史册。
出生地解码
王云鹏院士的出生地吉林舒兰市,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作为其母校,为王云鹏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在母校求学期间的经历被其多次提及,尤其感恩恩师的培养。
这种早期教育为他后续进入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深造并最终从事智能交通领域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舒兰市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兼具农业与工业文化底蕴。
这种环境可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以及务实、钻研的科研精神。
他的研究方向——道路智能交通系统与车路协同技术,与东北工业基础及交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关联。
舒兰市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传统,以及家乡对其成就的关注与支持(如授予“优质生源基地”荣誉),强化了他对学术事业的使命感。
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可能成为其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舒兰市作为东北重要节点城市,连接长春、哈尔滨等科教中心,为其早期学术交流与资源获取提供了便利。
例如,他本科至博士均在吉林工业大学完成,并在吉林大学任教多年,这些经历与舒兰的地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舒兰市不仅是王云鹏院士的故乡,更通过基础教育、文化氛围和资源纽带,为其学术道路提供了关键支撑。
其成长轨迹体现了地域环境与个人奋斗的良性互动,最终促成了他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卓越贡献与院士荣誉。
院士求学之路
1984年8月,王云鹏考取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汽车系本科,1988年7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8月,王云鹏考入吉林工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3月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3月,王云鹏考入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博士研究生,1997年6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王云鹏院士的求学之路呈现出系统性、专业性与跨学科性的特点,为其后续学术成就奠定了关键基础。
本科阶段(汽车系),奠定了他的车辆工程与机械系统的核心技术基础。
他掌握了传统汽车设计与制造原理,为后续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辆技术研发提供底层支撑。
硕士阶段,王云鹏转向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研究,聚焦车辆与道路协同的工程实践,初步形成“车路协同”理念雏形。
博士阶段,王云鹏突破传统领域,深入研究农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将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结合,为智能交通系统中复杂环境下的决策算法积累经验。
以上三个阶段的专业递进,实现了他在“机械-运输-智能控制”的知识链整合,形成了独特的交叉学科思维模式。
由此可见,从本科基础理论到硕士工程实践,再到博士创新研究,王云鹏完成了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掌握全链条科研方法。
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作为老牌工科强校,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王云鹏的博士课题“农业机械智能控制”直接面向国家农业现代化需求,培养了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王云鹏在同一高校完成本硕博教育,得以深度融入该校学术网络。
他依托导师团队资源(如车辆工程领域的领军学者),较早接触前沿研究方向。
博士期间,他参与的农业机械智能控制项目,为后续主持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提供了经验储备。
硕士阶段,他对载运工具运用的研究,与博士阶段的智能控制技术结合,逐步明确“智能交通”作为主攻方向,体现学术规划的前瞻性。
王云鹏求学期间,正值中国汽车工业与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期,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高度契合,为后续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王云鹏院士的求学轨迹,体现了“专业纵深+学科交叉+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这样既筑牢了机械与车辆工程的技术根基,又通过跨学科探索开拓了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空间。
这种系统性学术训练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其成为院士并引领车路协同技术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7月,大学毕业后,王云鹏分配到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先后担任助教、讲师。
1997年9月起,王云鹏先后担任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2008年5月起,王云鹏担任长春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0年4月起,王云鹏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后兼任飞行学院院长。
2016年10月,王云鹏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