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千佛山(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有强烈预感》最新章节。

当天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就住在附近的泰城国际酒店。

林枫上学的时候还来这里应聘过,打算来做个兼职,赚取点生活费,可惜的是当时人家没要他~谁曾想,现在却已经入住了这里!

接连两天都是到处跑,林枫两人还好,母亲的身体还是有点吃不消了,所以晚上吃过晚饭,都是早早的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开车直奔泉城。

现在正是爬山的好季节,前天爬过泰山,今天就去千佛山看看。

如果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早晨六点半之前是不收门票的,方便附近的人早起锻炼。

但是他们到的时候都八点多了,还是老老实实买票吧。

千佛山位于鲁山省泉城市历下区,是泉城三大名胜之一,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

隋开皇年间(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建千佛寺,故称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家人从正门而入,经过灵官殿、三清观、财神殿,迎面就是一尊卧佛!

卧佛于1996年12月落户千佛山,位于主上盘山路和去万佛洞路的交界处。

这尊卧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东西横卧,头朝东,面向北,右手托于头下,身穿通户大衣,面颊丰满,两户宽阔,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户,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饰寓意祥的“卐“字,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继续向前就是观音园,园内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四围垂荫,时鸟欢歌。

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

出园沿着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

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经过“云径禅关”坊,看过乾隆御碑,就来到了兴国禅寺!

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

该寺位于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鲁山省著名香火胜地。

据明成化七年石志记载,该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德王府内官苏贤游览千佛山,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

殿内塑释迦牟尼、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

寺门朝西,上额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兴国禅寺“四字。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泉城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

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进寺门南侧,千佛崖石壁上镌刻佛像多尊。

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洞天福地石坊、对华亭。

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东侧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多尊罗汉。

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大字,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

千佛崖上有60余尊石佛,据考证是隋代时期的,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极乐洞中的阿弥陀佛盘膝禅坐,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高近3米,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黔娄洞在极乐洞东。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黔娄洞“。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

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高耸的石壁下,有一洞。名曰“龙泉洞”,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

清朝诗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书石刻“龙泉洞“,是泉城当代书法家任晓麓先生题写,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

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游客。

再前方就是摩崖造像及碑刻群,包括千佛山千佛崖造像、开元寺摩崖造像、大佛头摩崖造像、黄石崖摩崖造像四个景点。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于千佛山和佛慧山,很多造像位于海拔350米的山巅。黄石崖造像下方修建了观赏栈道,景色非常不错。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

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

来到历山院,看过历山飞瀑,一路向前,望岱亭、赏菊阁,来到南门千佛壁。

进过齐鲁碑刻文华苑和文昌阁,就到了弥勒胜苑。

弥勒胜苑,1999年6月开工,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由雕塑“欢喜弥勒佛“、“樱花园“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它融汇了中国和日本园林建筑的精华。

弥勒佛身后的浮雕依附于环形山崖上,长36米,高35米,面积126平方米。

它从弥勒佛的传说、生平业绩考虑,以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艺术相结合,正统佛传故事与中国民间传说结合而设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