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南下邺城(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三巅之三兴大汉》最新章节。

拓跋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深深的感激。

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望向刘备,那双眼眸中既有战败的苦涩,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刘将军的大恩大德,拓跋焘铭记于心。

我必倾尽全力,不负所托,重建雁门郡,让匈奴的子民也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拓跋焘的声音虽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刘备微微一笑,他欣赏拓跋焘的坚韧与担当,更看重他作为领袖的责任感。

他轻轻点头,以示信任与鼓励:“我相信你,拓跋焘。你和你的人民,都将迎来新的开始。”

听到此话后,拓跋焘便带着自己的人马,踏上了前往中北三郡的征途。

等拓跋焘的人走远后,刚刚赶到的张良、刘伯温便说道:“主公,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匈奴人历来狡诈多变,此番虽降,恐难保日后不生反复之心。

主公如此轻易地相信他们,是否过于冒险了些?”

刘备闻言,目光深邃,望向远方拓跋焘离去的方向,缓缓说道:“二位先生所言不无道理,然而,吾辈征战沙场,为的不仅是疆域的扩张,更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与福祉。

拓跋焘虽为匈奴将领,但其勇武与担当,吾亲眼所见,心中敬佩。

若能以仁义感化之,使其心悦诚服,岂不是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为高明?”

张良闻言,微微颔首,道:“主公仁德之心,实乃天下万民之福。

然则,防人之心不可无,主公还需多加提防,以防不测。”

刘伯温则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道:“主公所言极是,但匈奴人习性难改,若想使其真心归顺,还需一番筹谋。

臣有一计,可令匈奴人无法再起反心。”

刘备闻言,心中一动,忙道:“先生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刘伯温微微一笑,道:“主公可令拓跋焘在重建雁门郡的同时,迁徙部分汉民前往,与之杂居。

汉匈之间,互通有无,久而久之,其习性自然同化,再无异心。

再者,主公可上书朝廷设立都护府,以汉人官员管辖,监督其行。

如此,则匈奴人虽有异心,亦难成气候。”

刘备闻言,大喜过望,连声道:“先生此计甚妙,既彰显了我汉室之仁德,又防患于未然,实乃上上之策。

上书朝廷设立都护府则不可,但可上书朝廷让新兴太守秦温负责此事。

待会吾修书一封,让其四弟弟秦检带回去,说明此事。

想那秦温与匈奴有深仇大恨,想必他肯定不会让这些匈奴人得到利益。”

刘备言罢,带着人马进入雁门关。

进关后,随即提笔疾书,一封密函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未来的筹谋与期许。

他将密函郑重地交给一旁的侍从,吩咐道:“将此信火速送往新兴,交予太守秦温,务必亲自交到他手中,不得有误。”

侍从领命而去,刘备这才转身,目光再次落在张良与刘伯温身上,道:“二位先生,雁门之事已了,现在应该向着冀州邺城进军了。

黄巾军现在占据冀州大片地方,现在得早日平定才行。”

刘备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张良与刘伯温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赞许与期许。

张良轻抚胡须,缓缓说道:“主公所言极是,黄巾之乱一日不平,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宁。

臣愿随主公一同前往,扫平贼寇,还天下一个太平。”

刘伯温也点头附和道:“臣亦愿往,为主公出谋划策,早日平定冀州。”

刘备闻言,心中大为欣慰。

他深知,有张良与刘伯温这两位智者相助,他的大业定能早日实现。

于是,他大手一挥,喝道:“好!那我们就即刻起兵,向着冀州邺城进发!”

大军在刘备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着冀州进发。

沿途之上,百姓们看到刘备的军队,无不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共同平定黄巾之乱。

刘备看到百姓们的热情,心中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