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背后的党争,兄弟对立(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业帝国之武功文治》最新章节。

原本宜王背后还有一个甘行(甘赢之子),但伴随着甘赢被赶出去后,魏国公全家上下就只留下一个甘平(甘祖小儿子)。

此外,就没有什么人鲜明的站队了。

原因很简单,吴立炎在,他们不敢明目张胆明争暗斗。

不过却吸引了很多想投机倒把的人。

比如说黄寺。

黄寺派遣自己的弟弟黄缘入朝,并且投入了宜王麾下。

吴熙从吴立炎的行为举止就已经反应过来了,自己的这位老爹有点偏向二哥,于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自然乐意接受黄寺的示好。

毕竟白得一个封疆大吏的支持。

让我们再捋捋两个阵营的背后。

山东以及江南士族支持的是吴熙。

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地区前些年经历过很激烈的战乱,战后为求兴起,一直都是唯唯诺诺,先是跟着齐王吴承名混,但大家都知道,为了积累家底和造反,吴承名差点没把山东各个家族吸干。

一味地索取必然遭到本地势力的反扑,不管是谁,要统领一方,要么打入其中(孙权,司马睿都是如此,孙策狂妄在江东大杀特杀,后果就是被暗杀死得不明不白),要么以绝对的武力镇压。

但以绝对武力镇压的成本太大,意味着你作为统治者必须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管理,亦或者派遣一位亲信的得力干将去坐镇。

而且你就算是杀光了那一批人也不现实,你会发现能用来统治区域的人才都没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啥也不会的小白。

亦或者用自己的亲信人才,可是在没有科举的年代,这些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数量上也是有限。

杀光山东江南士族对于吴承宗,吴承名,吴立炎来说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但顾虑太多。

户籍管理,征兵收税,通知下基层等等工作都需要本地人帮你完成。

要不然会怎么样?还是那句话,提高了自己的统治成本。

扯这些也是为了让各位看官能更好的去明白为什么后面的文帝,光帝等君王会做出那么多一系列的不太正常的举动。

都是为了统治稳固。

话说回来,山东家族在被齐王压榨后,吴立炎南下,他们立马临阵倒戈,成为了平定齐王之乱的重要环节之一。

所以那一战之后,山东家族全部拜入了太子吴立炎门下。

除此之外,在江南,淮北王吴立圭和刘宋遗民家族联合,拿下健康,杀害林从。

宋寖收复健康后只是小规模的清算,并没有大动干戈,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会加大自己的统治成本。

那时候宋寖满脑子都是北上攻击齐王叛军,不可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健康。

所以让他们很多人逃过一劫。

等吴立炎平定齐王后,这些江南势力为了自保,也是主动跟随了太子吴立炎。

所以齐王之乱后。

吴立炎才能掌控江南,山东,并且控制太原,邺城一带的河北地区。

加上宋寖是自己的铁杆,掌控着江州荆州北部的精锐。

以上种种,才是他当年敢强行发动右安门之变的最大的底气。

大半天下,已入他手。

吴承宗就只有关中加益州。

他当然不会,也不可能轻易动太子。

所以圣治时期皇帝还能影响全国,就是因为通过太子在洛阳进行发号施令东方大地。

太子吴立炎一步一步向下传达指令,先是靠自己的班底,然后到地方的官员,再到本地士族,才能真正的政策落入基层。

所以杀光士族有意思吗?

当然没意思。

杀完了谁给朝廷办事呢?

好了,又说完了,回归正题。

江南士族大部分也是跟了吴熙,原因很简单,吴熙主政三个月,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那就是皇帝吴立炎想立宜王为下一位继承人。

当三个月后,宜王还是宜王,洛王同样被重视,让很多人脸上笑嘻嘻心里mmp了。

可没办法,党争和站队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就没有退路了,更何况两位皇子势均力敌,他们也不好跳槽,毕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所以,江南和山东家族就跟着吴熙混了。

如此一来,吴熙就给人一种感觉,和当年的吴立炎差不多了,毕竟背后站着山东,江南,南荆州(黄家)的士族。

而老二洛王吴欢背后,是整个关中加益州利益集团。

为什么呢?因为来晚了。

宜王主政三个月,江南和山东第一时间跑过去,让关中和益州的家族望而却步。

不仅仅是他们不敢投靠宜王,连宜王本人也不敢接收他们。

这不废话,太子刚刚死,皇帝悲痛欲绝,监国的宜王就敢接受全国各地家族代表的投靠,这什么意思?

想下去陪他大哥了吗?

所以说了,他们就只能跟着老二,孝顺的洛王吴欢。

这个画面让人有一种回到十年前,武帝吴承宗和太子吴立炎分庭抗礼的感觉。

不同的是,两人之间,有一个能一语定乾坤,并且绝对掌控全局的皇帝老爹,吴立炎。

(到此为止,欲知后事如何,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