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数学奇才(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贡士并不一定仅仅是当年的贡士,也会有一些之前的贡士,因为一些无法抗拒的原因,比如丁忧、生病、拉肚子等等原因无法殿试的贡士。

是今年的举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游戏规则,世家弟子也不例外。

李淳风是集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学为一身,虽然收徒很少,但也是有的。前面介绍了李淳风留下许多数学著作,

和气象有关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乙巳占》,另一本是《观象玩占》。其中,《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在《乙巳占》中,李淳风详细记载了其测风环境、测风工具和测风办法。他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8级风力标准,即:“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这一对气象风力的表述,使李淳风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李隆基让一行大师,带领历天监的官员,在大唐的各地选址建着观天台,一行大师一下点出十五个需要建设的观天台,碎叶城、凉州、东受降城、长安、昔阳、幽州、辽东府、扬州、广州、襄州、益州、泉州、睦洲、交趾凉州、瀚海城。

观天台建设容易,李隆基每年拿出二百万银子,五年可以建设完成,但是观天台的人才需要精通算学的学子,还好大唐的科举一直有算科。

今年算科学子有一名叫王敬业,河东晋阳人,他是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今年已经三十余岁。

他在了中了举人之后,已经连续四年进京赶考,但是屡次都名落孙山,今年,终于千年万难,过了会试。

过了会试,成为贡士,基本等于中了进士,即便是最差劲,也是同进士出身不是?

他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工作经验,他在河东道户部仓储司负责全道的田赋和税收,他精于算术,乃是河东蒲州人。

这十多年一直无法进士及第的原因,是因为他疯狂的爱上了一门这个年代并不重视的科目,那就是算学。

十数年来,他一直在殚精竭虑的搜集历代的算学巨著,研究算学。

这也是他能以举人的身份,在河东户部仓储司,负责田赋和税收的重要手段。

丈高的朱红大门还紧闭着。

日冕的影子,直到了辰时,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四周传来一阵鼓乐声,建福门的大门,才随之缓缓开启。

站在大明宫前的贡士们,穿过建福门,在锦衣卫的看护下,在经过了金吾校尉、大汉将军的搜身下,他们才前往了广场的丹陛前等候。

而以阁臣姚崇为首的读卷官和李济为首受卷官,以及数十名执事则立于丹陛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殿试,大唐皇帝才是主考官,否则怎么能叫天子门生呢?

姚崇带着中书省及吏部人员是从含元殿来的,他带来了有读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弥封官、监视官、提调官、巡绰官、供给官等共计十七人,负责此次殿试。

辰时一刻,李隆基的辂车终于来到了延政门门前,在车上,朱祁钰和胡李济聊了聊他见到柳玖的事儿。

李济对此深表关切,并且谈到了太宗高皇帝,就曾经倡导去甚、去奢、去泰对国朝的重要性,此乃祖宗之法,陛下大胆施为便是。

李济很明确的表示,礼部这地,洗起来很容易。

萧崇屡次听说李济这洗地的技术极为高超,但是今天真的是见识到了。

陛下刚一开口说到柳玖的苦楚,李济就已经知道了陛下奔着什么角度去,配合不能说天衣无缝,只能算是浑然一体了。

这是五十六岁礼部尚书的实力吗?

萧崇瞬间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济和萧崇下车,请陛下下车,随后宫宦们举着三人高的仪扇,快速的来到了陛下的身后。

李隆基终于在千呼万唤中走到了紫宸殿内,所有贡士均进入大殿,跪拜在地,行五拜三叩礼。

王敬业有点意外,陛下居然是和他们不一样,从延政门进来的。

“参见吾皇,吾皇万福金安,寿于天齐。”众多贡士俯首帖耳,口呼万岁。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说道:“平身。”

“宣旨。”

李济站了出来,抑扬顿挫、中气十足的说道:“朕惟自古王天下之要有三,曰道,曰德,曰功。然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此数圣人者,万世仰之不能易也。”

在传统的价值观里,道德功,乃争天下的三把利器。

其中功排第一位的就是治水的大禹。

所以徐有贞治水有功,当一块头功牌。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事,著于《易》,禹汤文武之迹存乎于《书》……”

“今兹有司宾兴而来,其具为陈之,朕将亲览焉。”

“此次考试陛下旨意,可用俗字作答,亦可用正字作答,百无禁忌;需加入句读,以便阅读,以免歧义;此次考试每卷陛下亲览,可随意指摘朝政。”

大皇帝不是个小气的人,他连亡国之君的名头都受得住,只要言之有理,利国利民,皆可言。

当然屁股歪的,那就得屁股打正了,打不正,去职留印便是。

萧崇深吸了口气大声的说道:“开考!”

姚崇居然亲自带着十七名考官开始发放策题、答卷纸。

答策题大约和写申论差不多。

既要能对论点进行阐述,并以此为中心联系,从古至今的相关治国方针展开分析,还要能提出当今治国方针中的不足和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就是贡士们的主张和见解。

谈古论今、针砭时事。

李隆基坐在台上,忽然站了起来,走下了台,开始巡视。

李隆基走的很慢,并没有发出响动,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把那身上不知道什么名字的纡青佩紫,都摘了,就是怕影响考生答题。

就跟监考教师手机静音一个道理。

此刻,他找回了当年高考的感觉。

但是这里的考生,一个个都贼老实,别说交头接耳了,连坐姿都是十分的端正。

别说小抄了,都在看着策问,冥思苦想古今方略,然后再对照策问,进行逐步作答。

这些人的字迹,十分的端正,就如同印刷体,每一个字的大小和间距都是相同。

堪称考魔。

李隆基巡视了一圈,在王敬业身边站定,就立刻看到王敬业一笔楷书苍劲有力,字体工整。

写了近七百字的策问,笔下依旧快速…

李隆基离开了考试区,回到了月台之上,他站在那里,对考生就是一股巨大的心理压力。

临近中午的时候,策问卷被收卷之后,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糊名,放到了陛下的面前。

皇帝要亲自看,那必然是说到做到,一百多份卷问卷,每一张干净的像是新的。

李隆基每一张都先看了一眼,那名叫王敬业的考生,并没有因为李隆基的驻足,耽误答题。

因为每一张,都很完美。

“鸿胪寺传菜。”

李隆基加了一场算术考试,所以学子们要在紫宸殿内用餐。

大唐的殿试是可以带水食的,但是从来没学子带过,太紧张了,哪有功夫吃饭?

但是大皇帝赐席,那是四品以上大官才有的待遇,这饭得吃。

高力士专门给陛下带了食盒,陛下不服用宫中任何水食,这是兴庆宫的铁律之一。

鸿胪寺清了六千多庖厨,不是已经安全了吗?

李隆基对这座大明皇宫保持着最大的尊敬,自己家做的好吃又卫生。

王敬业最擅长的科目——算学来了。

唐朝算学大多是用在天文学研究,为历法的制定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精确的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农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数学成果在工程建设、商业交易、税收计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社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数学运用得当,以唐朝现在的数学基础进入工业时代的数学理论是有的,只是普及率不是很高。

所以李隆基把算学作为科举四个基本常课,常课合格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殿试。吴敬的一辈子致力于算学,自然是不会含糊,这一张算学的卷子,他用了不到三刻钟就做完了。

在他看来,这张算学的卷子难度适中,并不是很让人为难,但是也绝对不是轻易可以答出的卷子。

朱祁钰在未当皇帝之前,他对数字极为认真。

这张卷子什么水平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