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民生和军备(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隆基上次宣谕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这个皇帝,身份一旦被百姓知晓,百姓们颤颤巍巍的反而说不出什么。
现在李隆基摇身一变,成了通政司参议通政,正七品的官员,隶属于通政使魏知古管理。
当然这个官压根没有,天下独一份。
李隆基和柳玖聊了几句家常,然后问道:“这一日劳作,可得几何?比之以前如何?”
柳玖接过了高力士买的东西,终于乐呵呵的说道:“现在好多了,大皇帝整日里捣鼓新政,捣鼓的东西,俺们也不懂。”
“倒是捣鼓了不少新奇玩意儿,盛源通现在收银两兑换银币了,很多商贾运货至京师,换那银币,这活儿多了,营生好了许多。”
“现在做佣,给这家米行推货,月可得九钱四分银哩,倒是能养家糊口。”
柳玖显然不知道银币具体哪里打的,他还以为是宝源局打的,因为民间银币,多数都从盛源通钱坊出,他并不知道是皇城铸币监压的。
月可得九钱多银子,一年差不多十多两银子,日子算不上不能过。
按照京兆府定粮食物价和劳动报酬比列计算,显然不够所需二倍,但是相差不是很远了。
李隆基再次问道:“为何不去城外参加农庄呢,城里这报酬似乎不太多。”
柳玖逗着孩子听到李隆基的问题,反问道:“江南道有农庄么得?”
李隆基摇头说道:“自然没有。”
柳玖理所当然的说道:“那不就结咯,关中、河东、陇右、河北、剑南、淮南、都有农庄,江南道又么得农庄,俺是南方人,京畿农庄不收俺们的。”
李隆基点了点头,大唐武备屯营是依据府兵制和均田制建立的,大唐江南之地,自高宗时期,就没有设立府兵,当然武备屯营并没有在江南推行,而且是有户籍限制的。
李隆基和柳玖又聊了几句,柳玖将孩子放到了车上说道:“居京师肯定难处多,是留不住钱的,俺打算攒点钱,等到什么时候,江南有了农庄法,就回家种地去。”
李隆基继续追问道:“那可曾对现在京师不满的地方?”
柳玖的眼神立刻警惕了起来,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你们这些大官人,整日里就知道挑陛下的毛病,俺不跟你说,跟你说了,回头你在朝堂上,又嚷嚷陛下,让陛下心烦。”
柳玖架起了车,便向前走去,还说道:“俺走了,不许跟着俺!俺老远就瞧见你们了。”
大唐的朝堂四处漏风,这头刚开完朝议,那头就被传的满大街就是,显然朝堂上大官人,在民间的风气不是很好,这不意外。
倒是李隆基的名声不错。
百姓不求别的,能靠着双手活下去,那大明皇帝就是头猪,那也是明君了。
“诶…”李隆基这还没聊几句呢,但是柳玖已经走远了。
朱祁钰边走边说道:“猪肉每斤两分银,牛羊肉每斤一分五厘,大鹅一只银二钱,鸡一只三分四厘,鲜鱼一条五斤重银一钱,糖果一斤银四分,栗子一斤,一分三厘,荔枝则四分八厘。”
“这些可都不便宜,也就是说,柳玖做一月工,连肉都吃不得一次啊,还是太苦了。”
李隆基作为大明的户部尚书,对京师物价了如指掌。
柳玖做一个月的工,才赚四十七斤猪肉,鹅不到五只,要是想吃荔枝之类的东西,那更买不起。
高力士低声说道:“陛下,不算苦了,俗话说得好,过年才吃一顿饺子,还指不定不是肉馅的。”
“柳玖现在虽然过得清苦,但是远没到活不下去的时候。”
李隆基摇头,继续走着,一边走一边摇头说道:“朕听闻有些豪奢之家,办一次喜丧迎会,就摆出上百席面,旁类不算,即便是这一桌酒菜,至少都得四两银子!倒是大气得很!”
“四两!柳玖得干四个月,还没四两银钱!”
李隆基不是个糊涂人,他知道这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他至今也从未讲过除了杀人者死以外其他的公平。
高力士无奈的说道:“陛下,这自然是不正常,酒席的钱,才多少,大头不在吃喝之上,往来应酬的钱,才是大钱。”
李隆基继续向前走着说道:“这不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非朕所愿。”
高力士叹了口气,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没什么问题,陛下体察民情,心怀黎民是错的吗?显然不是。
那必然是有人错了。
高力士赶忙说道:“可是陛下,也没有出现路有冻死骨,至少东西舍饭寺,不会让人饿死,养济院,也不会让人冻死。”
“陛下,这事不能急,若非铸币监铸银币,和东都大量铸造文钱,柳玖的营生,绝对好不起来,若非有京兆户房度支计酬,这柳七这工钱肯定不如现在。”
“陛下,慢慢来就是了。”
“陛下不常说吗?发展一定会有问题,但是也有成果,陛下春秋鼎盛,徐徐图之方为正途。”
姚崇、郭元振现在不在陛下身边了,能劝得动陛下的,就就剩高力士了。
在高力士看来,柳玖若是在景云年间,那背上的孩子,决计是活不下去的。
现在已经很好了。
至少一切在变好不是?
这不是陛下的功绩吗?
李隆基当然知道财经事务这东西,两个方面。
一个是做大蛋糕,一个是分配蛋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也是一个财经事务的重要课题。
至少大唐在向前走,至少有户部劳动报酬度支司,在计酬算工这件事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改革就像锯木头,有时向前、有时向后,但总的来说是向深发展。
高力士松了口气,看陛下的脸色,这件事陛下放在了心上,但是并没有急于求成。
李隆基走过了仁寿大街,拐了个弯,走进了朝阳门外大街,朝阳门是粮道门,来往的商贾更多,他走走停停,想要上朝阳门的五凤楼。
守城的将士拦住了李隆基一行人,李隆基又拿出了那块参议通政的七品信牌,但是守城的将士,压根不吃这一套。
禁军出京,军机省郭瓘帑暂代了京师总兵官一职,可是三令五申,城门守备事关重大,绝不可轻易懈怠。
李明翰无奈,拿出了自己的信牌,递给了守城的将士。
“靖安司都督!龙监军将军”
“李明翰!”
守城的将士瞬间头上冒汗。
李明翰的名字在京师,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