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财税富足(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太仓内承运库太监明镜看到陛下有些恼怒,立刻出列,十分确定的说道:“对于有功将士赏赐也是出自皇宫太仓,不关户部的事儿,那是陛下赏的!自然不能算作是劳动报酬!”

外廷和内廷掐架这件事上,在廷议上很常见,在盐铁会议上,更是常态。

陛下一开口就是军士苦、军士穷,一说就是勉励维持。

他魏知古一点都没看到勉励维持的样子,陛下太仓跟开了闸的运河一般,只要有功就是厚赏。

魏知古可曾是黔南总督军务,那时候可是在黔南一边预防吐蕃南侵,一边要对付南诏国的入侵,那时候征南将士四万人,压根就没这么好的待遇!

“不过区区三百万两而已,前几天从曲阜拉来的银车就有一百多辆,三百多万两银子!你管陛下太仓干嘛,又不问你户部仓储借钱!”

明境说话格外硬气!

陛下去年年底,因为银币封赏,周转不灵,借了户部五十万,铸币监压出银币立刻就还了。

否则大皇帝恩赏,压根不用国帑一分一毫!

李明翰擅长抄家,还专门训练一批嗅银子和金子的猎犬,还有各种银路上的人,一次抄家,刮地三尺?那是三丈!

这两年来,林林总总办了这么多案子,光抄家的钱,就够放赏了!

陛下被说放三百万两赏钱,再放两百万,皇宫运库依旧是金山银海,给军士放赏,放再多点内承运库也没啥意见。

他们作为太监,陛下刀子握的越紧,他们说话就越硬气。

大皇帝的内帑,财务状况极为健康,轮不到外廷来操心!

抄家发大财!

“区区三百万两?你说得轻巧,京城官员三年也就三百多万两银子!”度支部王章余立刻说道,总不能让明公冲锋在前,撕扯的事儿,还是他们来。

李隆基伸出手打断了争吵,笑着说道:“好了好了,又不是天天放赏,不常有,不常有。”

金濂那灯盏一颗灯芯的性子,看着内帑的银子哗啦啦的如流水一般往外流,就是心痛。

“还有什么问题吗?”李隆基打断了关于京营待遇的问题,把盐铁会议的内容拉回到了正事上来。

就像是商品价格由谷租、劳动报酬、利润构成的一样。

大唐京营军士的家庭收入,由武备屯营农庄、户部给粮、皇帝封赏三部分构成。

这其中,皇帝封赏可不算小数目。

京营军士但凡是有人头赏,最少捞一块镇宅的头功牌和赏银;没有人头赏,也至少是三倍每丁所需的劳动报酬了。

正如明镜所言,大皇帝财务状况良好,才会如此封赏。

度支部王章余才发现偏题了,赶忙俯首说道:“我们计省在计算劳动报酬的时候,总共发现了五个问题,比如我们发现刽子手的报酬比庖丁的报酬要高,但是他们的劳动强度完全不同。”

李隆基重重的点了点头,开始深入和户部度支部沟通关于劳动报酬的细节。

比如因为分工不同、劳动难易、工作是否稳定、负担责任大小、劳动风险五个方面,展开了行之有效的沟通。

比如军伍、放牧、营建都有风险;比如刽子手不稳定而且不体面,当然最近刽子手的业务的确很繁忙;

比如各种金石行当业务也不稳定;比如一些书记、算账等就是劳动难易;医者、金银匠、珠宝匠、军器匠责任重大。

“你这些问题,朕的第二册《黎民财富论》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回头整理成册,制版试印之后,度支司对于劳动报酬,就没有那么多的疑惑了。”李隆基笑着说道。

他当然不会让度支部、工部太府寺没有任何指导性的意见,就去肆意生长,抱着一个二倍、四倍、六倍,不分青红皂白定劳动酬劳也是恶政。

王祜深吸了口气,面露轻松说道:“陛下圣明。”

中书平章事,吏部尚书姚崇一直在记录,终于谈完了劳动酬劳正事,他俯首说道:“陛下,臣提议大唐“常贡之科”的科举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之外,今年新增武经科、农经科、墨学科三制科,选拔朝堂急需人才。”

李隆基不住的点头说道:“善。”

大唐的吏部终于在为国选仕这件事上,迈出了一小步。

“李尚书,科举户部那边有压力吗?”李隆基转过头来问道。

他一转头,就看到了魏知古又在奋笔疾书,好奇的问道:“魏尚书,又在写什么呢?”

魏知古是个户部尚书,他参加盐铁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大明皇帝在新法制定的过程中,不要不切实际,奢侈浪费与户部度支起冲突。

“回禀陛下,户部全力配合吏部,目前没有压力。”

“臣刚才是在抄写礼部尚书李济的备忘录。”魏知古行礼道,眼睛瞟了瞟身旁李济。

李济替代任礼部尚书之后,就开始了他极其专业的洗地过程,时至今日,他也算不清给陛下洗地了多少次。

总体而言,表现了礼部洗地的专业性。

李济要想更进一步,他要培养新人王仲,王仲就是个洗地能手,哪怕他只是个礼科员外郎,大唐皇帝即便是做了什么,王仲也能圆回来,比李济更能洗。

这一点李济丝毫不怀疑王仲的专业性。

他要记录下来盐铁会议的内容,再写成陈条,留给王仲,万一哪一天王仲洗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也能拿出来抄一抄。

「开元四年年三月癸巳,上于兴庆宫政务楼议事堂与群臣议劳酬计利,总论劳酬与计利得失也。」

李济写到这里停笔,思忖了片刻继续写道:「上言:国进,酬利并进;国平,酬利皆平;国退,酬利悉退,是谓国、酬、利总论。」

「上再言:利一成,则青黄可分;利二成,则垂涎三尺,利五成,则火中取栗。」

李隆基问他在写什么的时候,李济听到了,但是似乎又完全没听到。

他走神什么?

是什么让专业的礼部尚书李济,在御前失神呢?

李济在思考孔圣公的案子。

整个案子他也有参与,为陛下、群臣、天下仕林、学子们扯一块遮羞布,是一件极难的事儿。

他参与极深,感触则更深。

他的眉头越皱越深,孔圣公的利是几分?五成?

仅仅只有五成吗?绝非如此!

海贸获利之后,李济也有所耳闻,户部河北道清吏司核算孔府之物,岂止是倍利,少说十倍利润了。

他给大唐裱糊了一辈子,这些年有多少事儿,都是他裱糊的?

他的经历极为丰富,当陛下谈了利润之后,他想了许多许多。

他看着自己写的几行字,这些都是陛下所言,他仿若是茅塞顿开。

李济沾了沾水墨,继续写道:「倍利,则目无法纪,三倍利,则无法无天!」

李济写完之后,继续写道:「创业固难,守成匪易,方上履极,日夜忧勤,既无土木之壮、亦无声色之娱,文事则经史在御,武备则车驾待边,揆文奋武。」

「虽曰守成,实同开辟,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必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盛世。」

李隆基看到了李济写的内容,是越写越离谱,他敲了敲桌子说道:“李尚书。”

“臣马上写完了。”李济赶忙回了一句,他终于把最后几个字补上,哪怕是知道后面的话,陛下不喜,他也要写出来。

李隆基拿过写的内容摇头说道:“又是这等美誉之言,删减便是。”

“前面还是用俗文俗语较为合适,省的读着就读混淆了。”

“今天的盐铁会议就到这里,市舶司和贡市皆以银币结算,不要那么小家子气,这些钱,终会回到我们手中,不是?”

“好了,散了吧。”

李隆基看着自己手中的盐铁会议本,今天想议论的话题,一个没议论,他本来想好好聊聊铸币税的事儿,但是只能等下次了。

他站起身来,嘱咐了一番高力士将试刊的新的《国民财富论》发下去。

让李隆基非常意外的是,明明国家财富、人民财富的性质与积累研究,仅仅开了个头。

但是李济就已经将《资本论》的一些内容,写了出来。

比如他那句倍利,则目无法纪,三倍利,则无法无天,道尽了滥恶逐利的贪婪本性。

能坐在庙堂之高,都是人中龙凤,但是皇帝御下不严,他们就是大唐最大的祸害。

皇帝御下有方,他们同样能够有超脱时代的眼光去考虑问题。

太阳底下,毕竟没什么新鲜事,后世有的事,大唐也有。

“臣等恭送陛下。”一众朝臣恭恭敬敬的俯首送别。

姚崇跟随着陛下来到了书房之内,又坐到了棋盘的对面。

高力士笑着说道:“这次是楚汉垓下之战,韩信六十五万汉军,四面合围楚军八十五天,楚军意图趁夜突围。”

“我朝汉军刘邦领二十万大军驰援垓下,楚军退到壁垒坚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