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公职公权公心(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含元殿,“含元”一词的基本含义,强调了包含和包容的概念,体现了对宇宙万物本源的理解。
结果如此严肃的地方,却成了一张张庞大到皇帝无法看清楚的关系网、利益网的发言场所。
而且如此冠冕堂皇!
“天下万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朕一直在思考天下之物能分五类,这天下黎民,请各位明公问士、农、工、商、五行缺一,乃万物不全,缺的是那一行,是谁故意把这一行丢失,让五行不全,而谁掌握在天下黎民五行运作。”
“去岁寒冬酒楼的一场讨论,所谓理不辩不明,朕有所心得,兵者,国之大事!”
“国无兵,则无防,何以成国,国之五行,为何无人提兵?”
“兵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才有大唐威震四方八方臣服!”
“大唐建国以来,太宗皇帝曾曰:诸方各夷敢称兵者,皆斩!”
“那贞观二十年的“天可汗”的称号,是为兵者,诸位将士用血肉之躯,披着甲胄,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这才多少年,大唐的武备不振的何种程度,一个区区百万草原部落竟然多次入侵中原,让河北道几次沦为草原劫掠奴隶和财物道场。”
“朕常常夜不能寐,是谁,是那些人要将兵家排斥出国运五行,国之五柱,兵强则国稳,国稳则农安,农安则物产丰,物丰则商贸倡,商贸繁荣则利工匠,兵强、农安、商通、工技、需要各行读书人编写书籍传承技艺,并与时俱进发展变革,这样大唐才能永远的屹立不倒吗?”
“错,年有四时之序,月有圆缺,日有昼夜,风雨雷电,旱涝虫灾。所以才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说的是人力抗天,改变天势的故事!”
“关中从秦之咸阳,道大唐长安城有一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千年变化,千百年修建和建设才有今日之大唐长安城!”
“朕才明白,天子行天道,就是调节天地阴阳,人间阴阳诸事,运行五行兵,农、工、商、士国之五柱,不可厚此薄彼,不然天道不平,阴阳颠倒,国必倾覆!”
“可朕一人何如?所有才有天下诸位臣公辅佐君主,这京师朝堂官员就是掌握运行大唐五行的枢纽,各道、州、县的是运行各地的齿轮,所以为官者,应身心在五行之外。”
“也就是说,你为书生,可以站在为五行兵、农、工、商、士也就是读书人利益发言发声。”
“但是,你一旦受赐官服,获得官职,就必须心怀天下,因为官者食国之俸禄,手握国之公权,就是让你善用公权平衡地方五行,让阴阳和谐,吏治清明,百姓和谐,万物生机,各地兴旺,则大唐兴旺,黎民富强,则大唐富强。”
“所以说,为官为将者,受握公权,却不能心怀公心,为一己之私破坏地方五行之柱,舍弃阴阳,善恶不分,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这各地都阴阳颠倒,五行不顺,这大唐离倾覆之日也就不远了。”
“朕敢请问,在这朝堂上,还有多少人一心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多少人,是为了天下黎民说话?”
“姚崇告诉朕,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
“张学士告诉朕,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天下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尚书省舍人萧崇说,为天下者不为私,为天下者不为家,为天下者必为公!”
“你们告诉朕,如果君主这样做。”
“则为人臣子,就会为了君主而忘了自自身;为了国家而忘记自己的家;为了公益而忘记私利;遇到了利益不会随便去取,遇到祸害也不会苟且而躲避,因为是大义之所在。”
“是所谓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姚崇,张九龄、萧崇听到点到他们名字,赶忙出班,俯首说道:“臣等惶恐。”
李隆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三人归班。
他们的道理,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开元变革,李隆基的确是按着姚崇说的一些做的,甚至比姚崇说的那些,做的更多,亲自披坚执锐,为姚崇变革打开通道。
君主舍生忘死,臣子忘身取义,军士害不苟且,百姓利不苟就,李隆基看到了大义所在。
他不是没看到过。
郭元振愣愣,他虽然是大唐唠神,但是陛下这刚才说的这些,都说的好有道理!
天下的事儿,不就该这样吗?他为什么在陇右西域那么受塞外各部欢迎,不就是让各国安稳,粮食充足,商贸繁荣吗!
今天陛下都冲了,他要是退,脑袋挂城头上事小,贻笑大方,遗臭万年事大。
李隆基深吸了口气,站起身来,高声说道:“道理,都是好道理啊!”
“可是仅朕一人公耳,又有何用?!”
“若真是天天人人为私,就连这奉天翊运的大殿之内!都是这蝇营狗苟之辈、忘国顾家之徒,为了一己之私,至天下而不顾。”
“何来生齿之繁!何来田野之辟!何来商旅之通!”
“何来国家升平!何来天下泰安!何来海晏河清!”
“何来日月山河永在!何来大唐江山永固!”
“王怀州,你告诉着,何来?”
王怀州万万没想到一句与民争利与下,却招惹了如此的天怒,他跪倒在地,俯首帖耳的说道:“陛下,臣诚惶诚恐。”
“但臣以为。”
王复知道自己这一句话,就会更加激怒盛怒之下的陛下,甚至招惹斧钺之祸。
但是他停了片刻还是高声说道:
“商舶归商,则舶四海。天下万物亦如海乃百川,尽归大明,何尝不是国家兴盛之道。”
“重以急征暴敛,商舶愈不堪命,天下万物出四海,尽离大明,亦是国家衰亡之道。”
李隆基看着王怀州,他颇为意外,王怀州居然敢回嘴,或许他就是向来如此就是对的吧。
王怀州至少做到了臣子不避斧钺,只不过他为民请命的民,和李隆基的民却大不相同。
着实可惜,路线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