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姚崇十策”(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大唐军队在面对非常善于野战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时,采取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步兵的正面进攻大部分都是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以便于骑兵从敌军的薄弱处偷袭从而获得胜利。

在进攻城池,唐朝军队除了传统的蚁附攻城之外,还会配合各种攻城器械进行作战。同时,防守城池也是利用各种守城器械和弓弩进行反击。

大唐攻守城池的器械较之前代有长足的发展,在城池的守御方面也取得进步。经常用于攻城的军事器械有可以直接登上城墙的飞云梯,投射石头的抛车,弩箭能摧毁城墙堡垒的弩车,刀林剑雨中运送士兵来突击的小木驴、用小葫芦盛满油膏的火箭以及地道等。

唐军的攻城战几乎都采用的一般战术都是,制造尽可能多的攻城器械,战斗开始时,使用车弩、抛车、火箭等远程武器尽可能的摧毁敌人的城墙、板檐等防御工事,并压制敌人的反击,然后步兵则使用飞云梯、小木驴等器械向城墙移动,等到靠近敌军的城池,步兵们从器械中出来,搭建云梯或者攻击城门和吊桥,通过攀爬云梯登上敌人的城墙消灭敌人或摧毁城门进入城内最终取得胜利。

《李卫公兵法辑本》。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中军四千人,内拣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侯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一千八百五人,共计一百四十八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也就是说一个两万人的军中,六千人是辎重兵,一万四千人为战兵,战兵中骑兵为四千人,其所占全军的比例为20%,所占战兵的比例为28.5%,步兵中则分弩手、弓手、跳荡、奇兵,拣选精锐会组成战锋队。

请注意,大唐骑兵和步兵的划分是兵种的划分,并非是以有马、无马为标准的。

既是列入了骑兵编制,那么骑手便熟练骑射和冲击作战,同时所配马匹亦为突击力强、耐力好之良马。

也就是唐军的步兵,十人之中就要配置六匹驮马。唐军的着甲率较高,且有着远征作战的需求,军队长途机动必然不可能是着甲状态的徒步行军。大量配置驮马即可平时用于驮运铠甲、军资,一方面减轻军人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则增强行军和机动能力。

此外,为了满足远征作战的需求,请注意唐军中辎重兵的编制是很高的,达到了30%的比例。

一军人数一万两千五百人,,其中骑兵人数为两千五百人,甲有七千五百领,全军60%的人有甲,基本上除辎重兵外全部配甲;战袍有五千领,约40%的人有战袍;牛皮牌两千五百面,配备率20%;枪一万两千五百条,配备率百分之百;弓一万两千五百张,配备率百分之百;佩刀一万口,配备率80%;陌刀两千五百口,配备率20%;弩两千五百张,配备率20%;棓两千五百张,配备率20%。

可见,唐军中无论马步军,无论战兵还是辎重兵,均配枪一条、弓一张、佩刀或陌刀一口,此外还有人加强有弩和棓。

其中弩箭的携带量为二十五万支;弓箭的携带量为三十七万五千支;另外还携带射甲箭五万支、生鈊箭两万五千支。

00001.看着眼前的千军万马气势磅礴之势,李隆基诗兴大起,写下《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唐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演武三日,大军整训,为下一步军队对抗进行准备,李隆基利用大军整训期间,邀请京军六军大将军和四省官员一起去打猎。

姚崇赶到的时候,刚好碰到李隆基在渭水之滨打猎。姚崇远远望见了天子的仪仗,赶忙策马向李隆基的方向驰来,等到即将赶到天子卫队附近的时候,就当即翻身下马,依照朝廷礼仪一路小跑拜倒在李隆基的马前。

见到老姚都六十好几了,身手还如此灵活利落,李隆基十分高兴:

“爱卿会打猎吗?”

“臣自幼就学过打猎,臣二十岁时住在广成泽一带,每天以呼鹰逐兽为乐,后来遇到了张憬藏(当时与袁天纲齐名的著名相士),他对臣说臣将成为王佐之人,让臣不要耽于游猎,臣这才开始发奋读书,后来真的一度跻身将相之列。不过因为年轻的时候就当过猎师,如今年纪大了,射猎什么的倒是还能来两下子。”

说罢,姚老猎手当场演示了一番呼鹰放犬等标准技能。见姚崇身手矫健,一看就没有忽悠自己,李隆基当即大喜,现场邀请姚崇跟随自己一起打猎。

姚崇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他不但才情过人,而且老当益壮,骑射和指挥猎鹰猎犬都游刃有余。

君臣相见,相谈甚欢。

姚崇好像早就忘了自己当初被贬出京正是当初这位太子的手笔,他只顾得上和这位新君畅谈天下大事,真知灼见不断涌现,如江水滔滔不绝之势。

从姚崇坐定、开始侃侃而谈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就明白:两年的贬谪生涯并没有消磨掉姚崇饱满的热情,他正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那个人!

历史评价: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而宋璟则是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于是,李隆基提出任命姚崇为政事堂首辅,担任中书令,授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短短一年从地方官直接升任大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事儿落到别人身上肯定会连忙跪地谢恩,

出人意料的是姚崇没有马上谢恩,而是沉默不语。李隆基对此很奇怪地问:莫非嫌官小?

直到打猎告一段落,皇帝和随行的宰相们都下马坐地休息的时候,沉默了整整一路的姚崇才突然跪倒向李隆基启奏道:“刚才臣之所以没有答谢圣恩,是因为心里想着有十件事情需要和陛下商量,倘若陛下认为这十件事不可行,臣便不敢接受陛下的任命。”

李隆基完全没有顾虑,直接表示但讲无妨。

这是一次名留青史的面试就此开始,当然,被面试的人是李隆基。

姚面试官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垂拱年间以来,朝廷多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臣希望日后施政能够先施仁义,讲宽恕,最后再谈刑罚,这样可以吗?”

李隆基想都没多想就回答道:“朕真心希望你能如此行事。”

姚面试官没有对李隆基的回答做出表态,只是继续问道:“朝廷自出师青海失利后,从未对贸然出兵进行认真反思或追悔,臣请求在任期间,陛下不要再追求开疆拓土,息兵休战,行吗?”

“可以。”

“近年来,一些违法乱纪,但往往凭借皇帝的宠幸被赦免,臣请求对这些人依法进行惩处,可以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