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天象寻常(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在这个种田靠天的时代,首先就要保证粮食的供给,虽然唐朝的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后世许多是戈壁沙漠的地方现在也是草原林木茂盛,但是局部地区的干旱和水涝还是有的,如果能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比临时抱佛脚的好。

梁令瓒听到后,好一会行礼道:“陛下,臣向皇帝推荐一人,此人博览群书,在天文、历法方面造诣远在臣之上。”

李隆基也很惊奇,民间竟有比皇城司天台(太史监)能力还要强。

梁令瓒说道:“此人是郯国公张公谨的曾孙,少年时,在京城长安拜师求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术。到了二十岁左右,就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以学识渊博蜚声京都,被誉为“后生颜子”。

“武后时期武三思钦慕张遂的学识和品行,欲结交他以抬高自己,但张遂厌恶他的人品,不屑与他为伍,又恐加害和纠缠,就遁入嵩山,拜在普寂禅师门下剃度为僧,取法名为一行,人称“僧一行”。”

“张遂出家后,仍然专注于历象之学。他先后在嵩山嵩岳寺、荆州云台山、当阳玉泉山游学深造,刻苦钻研佛教经典和天文历法,取得了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天文历法更为精通,佛教中也德高望重的大师。”

“既然有如此学术造诣的高人,高力士让秘书监草拟招贤诏书,诚召一行大师前来长安为朝廷的天像历法待诏。”

“梁令瓒举荐人才有功,赏绢帛三十匹以表举贤功绩。”

李隆基走到秤漏面前,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秤漏,这个秤漏,水是经过虹吸管从大木桶流到秤钩上的受水壶,流水一升,重量增加一斤,时间经过一刻。秤杆的末端可以读出一刻的分数,准确度比较高。

此时已经是刻度显示在戌时中,也就说是后世快下午八点,也就是快二十点。

李隆基走出大殿,说道:“《尚书·舜典》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何解?”

“陛下,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仪也。璇玑者,璇是横着的玉杆,玑是转的意思,玉衡者,衡是平,也称为玉仪。”

“浑仪羲和氏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

“《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

“七衡六间图”上有7个间隔等分的同心圆,每一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称为“间”,每一衡表示一年内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

梁令瓒说着,取来一张“七衡六间图”展开说道:“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意思是其天地之间的距离八万里,天穹的中央是北极,日月星辰就围绕这个极旋转不息。

梁令瓒指着图说道:“天圆为张盖,地方为棋局,天旁转为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七衡六间图”有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为一间,衡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每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外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低;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内衡)运行,太阳出于西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时太阳沿正中一个圆(中衡)运行,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距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气太阳都沿着不同的衡运动;其七个同心圆恰好对应12分节气点。”

“七衡即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内衡和外衡之间这一环带涂上黄色,即所谓黄道。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夏至日,太阳在内衡道上运行。从夏至日到大暑日,太阳在第一衡和第二衡的中间,即第一间运行。大暑日,太阳在第二衡上。处暑日太阳在第三衡上。秋分日太阳在第四衡,即中衡上。霜降日太阳在第五衡。小雪日太阳在第六衡。冬至日太阳在第七衡,即外衡上。从冬至开始,太阳又往内衡方向运行,于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分别经过第六、五、四、三、二各衡,在夏至日,太阳又回到了内衡的轨道上。这即是太阳在七衡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以及与十二节气的关系。”

“从外衡到内衡,再从内衡回到外衡,两个阶段各12等分,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四节气。”

李隆基当然了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学领域的一大创造,几千年来对指示物候时令,指导农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并将其编入《太初历》。他规定偶数项的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一定要在当月出现,否则要定这个月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自然界里跟他们关系最密切的存在,除了人自己,就是身边的植物,拿它们的果实吃,拿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治病。人类的早期发展时代,和其它动物相似,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而发现、认识、了解和使用植物。人类使用植物的本能,代代相传的逐渐形成经验,并不断积累,发展成为对植物有意识的观察、认识、使用和研究。是古人格物的重点对象。

时令,历法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由物候、气候、天象与农事活动的时间、空间,周期性变化而引发的圜道观念,是农耕时代的思想观念特征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们对阴阳、五行的认识,是圣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近取诸身,就是认识人体与自然的关系,远取诸物就是研究动物主要是牲畜、植物主要是农作物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农业文明的结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